□本报记者 牛步云
2月26日11时许,记者驱车从林州市五龙镇政府所在地出发,沿342国道向东不足2公里,来到楞石村。穿村南行,一条刚修好路基、路面略显平整的土石路进入了记者视线。顺着陡坡缓缓前行500余米,便进入了被一山一岭相夹的岭子南村。
岭子南村是林州市五龙镇石官村10个自然村之一,距林州市约40公里。全村60余户320口人,常住人口200余人。小村不大,但风光秀美,民风淳朴。春季花菜飘香,秋天果实累累。由于自然形成的原因,山村只有东、西两个出口,名曰东鬼沟、西鬼沟。
听说记者是来采访捐款修路的,村民一下子便围了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了村里的修路史。村民李海生说,西鬼沟山路狭窄,路两边一面是山坡,一面是深沟。东鬼沟路面比西鬼沟稍宽,也仅能一辆车通行,遇到顶头车,需退行一二百米。几十年来,光是因躲路跌到深沟里的就有五六人。今年农历正月初十,村里一户姓赵的村民买了飞机票准备外出务工,开三轮车路经西鬼沟时摔下山崖死了,出事前他还在工地上干活儿。修一条让村民出行方便的柏油路,成了村里数代人的梦想。
“西鬼沟,拍石板;东鬼沟,狼叫俺!”谈到村里东、西两个出口,该村村民仍心有余悸。20世纪70年代,村干部李海生为方便村民出行,带领群众从西鬼沟修路,可修到邻村地界,因耕地问题协调不好,被迫停了。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该村退休干部武文俊又一次扛起了修路大旗,将东鬼沟米把宽的路面拓成3米宽,但也仅能单车通行,稍有不慎就会人倒车翻,跌入深沟。
去年冬天,已经外嫁的村民肖喜英几次因晚上回娘家天黑路窄,心里害怕,索性捐款6000元,给娘家的东鬼沟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并承诺要继续支持家乡慈善事业,这一下又激起了岭子南村村民修路的热情。村民推荐赵学生、李海生、赵海增、李付山、武刘生和宋巧云组成了修路六人领导小组,决定沿东鬼沟修建一条长600米、宽6.5米的水泥路,条件成熟时再铺上柏油,整条路需投入资金50余万元。
对于一个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常住人口不足300人的山村来说,修一条路谈何容易。钱从哪里来?工从哪里出?地从哪里占?这些难题需要一个一个解决。修路小组先是向石官村村委会提出修路请示,村、镇领导现场查看,确立了自筹自建的初步方案。
发动群众、贤达人士爱心捐款,提出上不封顶,下不封底。肖喜英听说后带头第一个捐款2万元。村民赵学生、赵海增、宋巧云、赵怀生、赵军卫、李合平各捐款1万元,接着村民你1000元,我500元,爱心像是一股股涓涓细水汇集到一起。临淇镇南园村侯拴林父母安葬在岭子南村,他激动地说:“百年后我也是岭子南村人,为修慈善路,我捐2万元!”春节期间,来岭子南走亲戚的外村人听说修慈善路,也纷纷捐款献爱心,半天时间就捐了1000多元。截至目前,共收到捐款229936元。
去年入冬后,一场轰轰烈烈的修路会战开始了。村民有工出工,有力出力,工地上处处可见车推肩扛,锤鸣钎响,大家伙儿干得热火朝天,好不热闹。不足一个月,一条600米长、6.5米宽的路基呈现在东鬼沟上。“再经过水泥硬化,铺上柏油,岭子南村世世代代老百姓的梦想就实现了!”村民李付山笑着说。
共产党员赵学生是村民推举的修路领头人,对这次修路有着更深的体会。“因为修路,也跟在郑州工作的孩子通了电话。孩子说,爸,这条路太可怕了,因为疫情,三年回了三次家,头两次碰见顶头车,往后面倒了好远,第三次碰见一孩子骑车飞速而下,我躲闪不及,结果把车灯撞坏了。你带头修路,就当是咱自家的事,我们全力支持,你患有糖尿病,也要保重身体。”说到此处,赵学生泪流满面,失声痛哭。为支持修路,节省开支,老伴儿刘春芹毅然地在家里支起大锅,义务给修路的机械手做饭11天,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的修路事业。
“我5月份就要退休了,看着这些年一次次交通事故,想想乡亲们寄予的希望,就是拼上老命,也要修成这条平安路,让乡亲们过上平安生活!”赵学生重重地说出了这句话。
去年,石官行政村村镇建设使用水泥较多,等镇里划拨水泥用于岭子南村修路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修路工地目前也只能暂时停工。但岭子南村的村民相信,一条宽敞、平坦的柏油公路似乎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