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徐淑霞 通讯员 李吉昂 程永辉 张振涛
寒露到霜降,种麦日夜忙。眼下正值冬小麦播种关键时期,滑县万顷农田里农机来往穿梭,农人日夜奔忙,深耕细耙,抢播抢种。
10月26日,记者在全省最大的3.3万公顷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看到,一辆辆拖拉机带着土壤深松机械来往穿梭,一台台播种机械紧张有序地播种。农技专家在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指导,落实相关技术措施,努力构建合理群体结构。
“要深耕细翻,促进透气晾墒。播种时要适当浅播,播深掌握在3厘米左右,每亩播量一般为10公斤到15公斤,每超过适播期两天,每亩播量要增加0.5公斤。播种前要做好药剂拌种或包衣,做好麦播期病虫害防治工作。”县农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陈一品说。
“县里的专家不断来指导整地、播种,我们按专家的要求,都是用包衣种子,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枣村乡西徐营村村民袁兰省说。
在该村田地里,农机手田旭培驾驶着拖拉机正在播种小麦,油门突然忽大忽小,动力不流畅。他拨通了农机技术员的电话。很快,农机技术员赶了过来,“把脉问诊”,快速排除了拖拉机的故障。
“现在是农忙,拖拉机出个小毛病,一打电话技术员就来了,很方便。我一定规范操作机械,做到精播细播,确保苗齐、苗匀、苗壮。”田旭培说。
“当前我县还有部分麦田因土壤湿度过大不能耕种。针对晚播麦田,一要科学选种,以种补晚;二要增加播量,以密补晚;三要提高质量,以好补晚;四要增施肥料,以肥补晚。出苗后再针对晚播小麦的具体情况,以促为主,科学管理。”县农技推广中心研究员魏凤梅说。
“经过农技人员指导后,我对种好小麦非常有信心。这几天天气好,俺起早贪黑抓紧时间,人力机械一起上,今天就能全部播完。”牛屯镇西街村一位正在播种的村民说。
“农民一定要精心整地,做到深、净、匀、实、平,播种尽量采取包衣种子,选用晚播早熟的品种,明年一定会有好收成。”河南滑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农艺师毛朝军说。
刘胜强是白道口镇刘家营村的种粮大户,流转土地6.7公顷。今年小麦播种时,农技人员不但手把手对他进行农技指导,还免费给他送来了肥料和拌种剂等农药,这让刘胜强心里更有底了。
“去年我种的小麦得了茎基腐病和全蚀病,损失不小。今年种小麦的时候,农业专家亲自到田间地头给我指导如何施肥、拌种,如何用药,我心里踏实了许多,争取明年有个好收成。”刘胜强说。
杜九菊是万古镇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她给农机装上了北斗导航系统,让传统农机摇身一变成为无人驾驶“神器”,麦播更快更轻松了,而且实现了节本增效。
“要是以传统模式播种,我种的这2000多亩地需要30多天才能播种完。现在装了北斗导航系统,十几天就播完了,不仅节省时间,还播得苗齐、苗匀,便于后期管理。”杜九菊说。
同样,万古镇徐王营村村民王杰洲将自己的地交给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托管,整地、起垄、播种全都用上了北斗导航系统,农机作业效率和质量让他很满意。
“种地用上北斗导航,又好又快。”王杰洲说。
为王杰洲提供托管服务的向朝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告诉记者,北斗导航系统定位如同千里眼,为农机自动驾驶提供精准路径,农业生产由机械化向智能化发展的新场景正在加速落地。
“北斗系统用起来很方便,参数值设置好以后,误差不超过3厘米,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农机手王茂初说。
据了解,为高速度、高标准、高质量种足种好冬小麦,夯实粮食丰收基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针对土壤湿度较大、小麦播期推迟等不利因素,滑县积极开展“干群齐上阵、麦播保民生”“百人包千村”活动。农技部门根据气候特点和农业生产实际,制定小麦播种技术、小麦晚播技术指导意见。1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向农民提供土壤散墒、播种技巧、小麦地下虫害防治等全方位服务,指导农民在“宁早勿晚、抢抓农时”前提下,在提高麦播质量、优化品种结构、落实配套技术上下功夫,坚持播期服从墒情、播期服从播种质量、播量服从播期,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品种,千方百计做到精细整地和精量播种,扩大适期适墒播种比例。同时,确保小麦种子、肥料、农药供应充足和安全。
县农机部门依托各农机维修服务网点,成立多支农机服务队,深入麦播一线,帮助机手维修保养机车,第一时间排除故障,以便捷优质的农机服务,为麦播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
“截至10月26日,全县腾茬118020公顷,整地113653.3公顷,小麦播种106286.7公顷,播种近88%,预计10月底前完成95%以上。”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股股长田宏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