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甲骨情
书家简介 吴景晨,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西师范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优秀专家。
2009年,作品入选“和谐中华文化名人书画作品专题系列邮票电话卡”。作品《秋趣》参加法国卢浮宫画展获铜奖。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第七届中青年展、第四届书坛新人展、第八届中青年展、全国第八届书法展、第四届正书展,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四届书法篆刻大赛中获二等奖,多次在加拿大、法国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书画展,书画作品被日本村上美术馆、澳大利亚墨尔本美术馆等收藏。
□吴景晨
1899年,当国子监祭酒、著名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并宣布刻在“龙骨”上的文字乃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时,可谓“一片甲骨惊天下”,从此引发了世界性的“甲骨热”。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而言,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曾赞叹:“甲骨文乃一代法书。”事实上,从甲骨文发现至今100多年的岁月里,研习甲骨文的书法家人才辈出,而身居甲骨文的故乡——安阳的我更是感叹于殷商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近水楼台先得月”,投入到研习甲骨文书法的热潮中。
说起自己与书法的渊源,最初是缘于学画的需要。其实从少年时代起,我一直倾心于学习美术,梦想当一名画家,但中国画是要在画上题款的,字不过关可不行。因为一幅好画如果没有相应水准的书法相匹配,一旦在画上信笔涂鸦,则成了佛头着粪,会令人感到大煞风景。为此,我在学画的同时苦练书法。在诸多启蒙老师的精心指点和自身的努力下,我的书法初见成效,时常参展并获得一些不大不小的奖项。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安阳博物馆游览,经朋友介绍结识了著名甲骨文书法家刘顺先生,这成了我书法艺术生涯的转折点。我被甲骨文古老而神秘的美深深吸引了,开始在刘顺先生的精心指导下,苦心孤诣地探寻其中的奥妙。我临写了大量的甲骨文拓片,从中摸索用笔和结字的规律,学习借鉴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的墨迹,同时兼习楷书、行书、隶书等书体,力求在全面吸收传统书法艺术精华的基础和背景下观照和把握甲骨文书法,努力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研习甲骨文书法。
甲骨文书法颇具象形性和图案性,在结体和章法上非常灵活,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常常可正写,也可反书,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刀刻味。我在注重保留甲骨文质朴率意特点的同时,更多地注入了个人对甲骨文书法的理解和诠释,在用笔上融入行书的笔意,强调中锋涩行,用墨上注意干、湿、浓、淡并用,结体上注重字与字的相互呼应,并在字形上略作装饰性的美化,而不刻意模仿甲骨文的刀刻味,因而书写的甲骨文既率意流畅又婉转婀娜。
既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感,是当代人对甲骨文美的发现、再现和感受,是书写性的甲骨文,是以弘扬书法家主体精神为归依的自由发挥,而不是单纯的摹古仿真。我在甲骨文书法创作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为深入理解甲骨文,甚至尝试过仿刻甲骨文和以甲骨文入印。为打造一幅精品,我经常几十遍乃至上百遍地书写。正所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规矩谙于胸襟”“合情调于纸上”,经过艰辛的探索,我终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甲骨文面目,力求能够在众多甲骨文书法创作者中和当今书坛占有一席之地。
在追求甲骨文书法艺术的道路上,我深知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并深深感谢众多领导、师友对自己的关心、帮助。把甲骨文书法艺术发扬光大,尤其是弘扬甲骨文中体现出的“天人合一”思想,是我一生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