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县域·内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9月9日 星期

立足优势 做强特色 提质增效
——东庄镇聚力产业振兴纪实
种植户展示东庄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引进的新品种西红柿
(本报记者 任贵伟 摄)

□秦志岩

9月5日上午,东庄镇菅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菅学景走进大棚查看西红柿的长势。“我们的西红柿再有20多天就能上市了,我们通过内黄县雪军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种了新品种西红柿酸甜果,注册了‘沃甜’商标,收入显著提高。没有引进新品种之前,一个4.5亩的大棚西红柿一季收入5万元,引进新品种后,一季收入10万元左右。”菅学景说。

东庄镇是全国无公害瓜菜百强镇,全镇辖44个行政村,温棚瓜菜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近30%,农民收入近70%来源于温棚瓜菜,特色产业较为明显。如何在东庄镇这样一个特色农业乡镇实现产业发展新突破、再提升,助推乡村振兴呢?

立足优势,在产业规范化发展上下功夫

7月下旬以来,受洪涝灾害影响,该镇部分农作物绝收、减产。为降低群众损失,东庄镇组织应急队,协调抽水泵,对积水田地及时排水,把群众损失降到最低;投资10余万元实施植保无人机喷施叶面肥计划,提高农作物抵抗力;落实补种补助发放政策,引导群众对绝收地块及时进行改种;完善排水设施建设,投入5万余元对东庄镇现代农业产业园排水系统进行完善,投入100余万元对杏园沟排水管网进行改造等。

东庄镇抓好避险减灾工作,为温棚种植保驾护航,引导群众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加强排水设施的建设、棚体的改造,组建应急队,最大限度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团体力量,全力投入抗险救灾、灾后重建,把损失降到最低。

品种单一已成为制约东庄镇温棚瓜菜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镇强力推进品种的更新换代。该镇积极与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攀亲联姻,在新品种的试种、新技术的推广、新型肥料的应用上先行一步,打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科技牌,向科技要效益。近两年,该镇成功引进的西红柿酸甜果、黄瓤礼品西瓜两个品种,市场前景较为可观。

在积极引进新品种的同时,该镇稳步推进种植模式的科技革命。长期以来,东庄镇的大棚一直采用传统冷棚模式,即竹竿骨架、水泥柱支撑,机械化程度低,且以大水漫灌为主,水肥浪费大,再加上棚体低、棚内湿度大,部分农户长期在大棚内工作,患上了风湿、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2019年,东庄镇建成了东庄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园区内的大棚能自动化放风、自动覆棉被,实现了智能控温,同时水肥一体化、滴灌给水、自动喷药,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效益。今年,该镇召开4次现场会,通过资金奖补、协调贷款、物资倾斜等政策,引导群众更新温棚种植模式。

做强特色,在产业链延伸上做文章

东庄镇温棚以冷棚为主,春季瓜菜主要集中在5月、6月上市,秋季瓜菜主要集中在10月、11月上市。由于上市时间短,供过于求,价格受市场需求影响大。近年,该镇逐步兴起冷库建设,目前已建成2.3万平方米冷库,瓜菜丰产时进行冷藏,市场短缺时进行销售,延长了上市时间,实现了反季节增收。东庄镇逐步拉长瓜菜产业链,向精选精包、冷藏延期、工业加工延伸,逐步实现连续、多重增收。

东庄镇注重商标注册,逐步将优质果蔬由农产品升级为礼品,同时向高产出要效益,引进果蔬干制技术,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质增效,在巩固产业链上找出路

东庄镇通过组建合作社、成立集体经济组织、建强村党支部堡垒等,整合农业发展资源,延伸巩固产业链。

据统计,东庄镇共组建合作社113个,入社成员1100户,带动群众快速发展。该镇充分发挥温棚瓜菜致富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带动更多群众致富。东庄镇组织、引导各村成立合作社,把种植大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同时为缺资金、少技术的群众提供资金、技术支持,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并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形式提高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

目前,东庄镇44个村均成立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实现了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负责人三职一肩挑,通过帮群众统一订购化肥、农药、农膜、包装箱等,实现集体增收。渡店村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与大棚种植户签订了农资购销协议,合作组织直接从厂家进货,以低于市场价格向种植户销售,仅今年上半年就创收40万元。

该镇建强村党支部堡垒,实现农村人员量才而用。以乔庄村为例,该村从事温棚瓜菜相关行业的约为总人口的80%,人均收入2.85万元。该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党支部的号召引领作用,将村内成员合理分工,懂种植技术的组建合作社发展温棚种植,有经营经验的从事销售,弱劳动力从事分拣装箱服务,真正实现量才而用、量力而行。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所有新闻(含图片)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