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振江 文/图
在林州市原康镇重兴店村,有一位身着迷彩服的“特殊”村民,他是村里的文化志愿者郑宝建。
郑宝建是工行安阳分行的一名共产党员,6月1日,记者驱车来到重兴店村,他正在村里的魅力乡村艺术创作基地忙前忙后。说起自己参与该村的文化工作,他坦诚地说:“我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在共产党的关怀下,我参军入伍,在部队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荣立两次三等功。1984年秋退伍后,我到中国工商银行工作至今。这些年来,我心中始终有一种不变的情怀,那就是行善事、帮弱者。去年5月,我来到重兴店村,参与文化工作,如同回到自己家里、帮助自己的亲人一样。”
参加工作前,郑宝建在部队从事宣传工作,到银行工作后仍笔耕不辍,先后在《人民日报》《金融时报》等媒体发稿千余篇幅,并创办了内刊《服务与品牌》。2020年5月1日,他作为文化志愿者来到重兴店村。
重兴店村海拔1040米,距市区38公里,有18个自然村,236户868人。境内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交通不便,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严重制约了该村的经济发展,但当地原生态环境是很好的创作资源,如何将好风光变成好光景,他走村入户进行调研。有一次,他在走访中听村民说:“要是能把旅游发展起来,该有多好。”听着乡亲们恳切的话语,看着他们期待的目光,创建一个艺术创作基地的想法在他的心中产生。说干就干,在村“两委”干部的积极配合下,郑宝建开始了紧张的筹备工作。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山路陡峭,意外发生了,他连人带车翻进了山沟里。车祸发生后,仍没有阻止他前行的步伐,仍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初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郑宝建的不懈努力,去年5月30日,魅力乡村艺术创作基地挂牌成立了。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天然的氧吧、世外桃源般的避暑胜地、纯朴的乡俗民情所让艺术家和游客流连忘返。
魅力乡村艺术创作基地活动方式采取艺术创作、学术交流、文化论坛、举办展览等形式,同时举行文艺会演、美丽乡村文化旅游、田园观光、传统文化体验等丰富山村文化生活,吸引艺术家创建工作室和文化产业项目入驻。基地建立后,得到了工行安阳分行党委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工行安阳分行摄影协会在这里建立了创作基地,并组织开展采风创作活动,举办了金融纪实摄影展,工行林州支行在该村建立了传统教育基地,工行安阳分行党委宣传部在村里建立了教育基地,工行安阳分行工会组织员工开展了“赏太行秋色 展工行风采”系列活动。反映重兴店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的摄影艺术作品通过网络使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被外界了解,美丽的景色、古朴的民风吸引游客慕名而来,小山村有了人气,为农产品销售、产业引进起到了促进作用。郑宝建充分发挥人才、信息、资源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宣传当地特色农副产品,增加了贫困户和村集体收入。
他吃住在村里,把村民当亲人。当他了解到村民理发要到镇上去,他便购置了理发工具,把在部队当过理发员的手艺又捡了起来,他走村入户义务为群众照相。他不仅是理发员、摄影师,还是村里的货郎,村里没有超市,群众需要什么,他便记在本上,代为购买。为挖掘当地的旅游资源,他自费邀请专家学者和艺术家入村考察。村里修路,他慷慨解囊。
如今,郑宝建内心有了更美好的憧憬,他和他的爱心团队将进一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帮助村里走出一条涵养生态、兴旅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和“安、顺、诚、特、需、愉”六字要诀,助力完善旅游交通、游客服务、智慧旅游、安全应急、市场管理、购物消费等公共服务网络,将名不见经传、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落,打造成避暑胜地、旅游胜地、最美打卡地,用光影助力乡村振兴、乡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