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剑昆
分水岭是红旗渠上的一处标志性建筑,是红旗渠的枢纽工程所在地。红旗渠总干渠在太行山腰蜿蜒70.6公里流到这里,又向三个方向分成了3条干渠,形成灌溉网络,滋润着林州的土地。这里建有红旗渠纪念馆,来此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聆听红旗渠的故事,感悟红旗渠精神;这里凝聚着林州人民的红旗渠情结,1965年4月5日,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典礼大会就是在这里举行的。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的照片是一张能“听”出欢呼声的老照片,是由河南日报社老摄影记者魏德忠拍摄的珍贵照片。
《红旗渠志》上记录着时任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一段动情的讲话:“同志们,红旗渠总干渠现在通水了。但我们应当知道,红旗渠水是来之不易的。当你用红旗渠水浇地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做饭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发电的时候,当你用红旗渠水加工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千万不要忘记国家的支援,千万不要忘记兄弟县和兄弟单位的帮助,千万不要忘记红旗渠的每一滴水都是干部和民工们的血汗换来的。”
1965年7月21日,中共林县第三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作出决定,每年4月5日为红旗渠通水纪念日。届时在分水岭举行物资交流大会,借以教育全县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牢记红旗渠水来之不易。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后,人们备受鼓舞,鼓足干劲,投入到3条干渠和配套工程建设中,继续高奏凯歌。1966年4月20日,3条干渠通水。1969年7月6日,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林县人民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人们称颂,“共产党送来了‘幸福水’,毛主席送来了‘幸福水’,红旗渠为‘幸福渠’‘生命渠’”。
红旗渠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近10年。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干渠、支渠分布于林州市各乡镇,全长1500公里,成为全国大型灌区之一。据计算,如果把开凿红旗渠的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绕行北京,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由于红旗渠穿过太行山悬崖峭壁,被誉为“人工天河”,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红旗渠的建成,结束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解决了基本的生存条件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条件,人民群众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为后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人民锻造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建设成就激励着全国人民。总干渠通水后,《河南日报》在头版发表题为《红旗渠第一期工程完工通水》的长篇报道,并刊发社论《贺红旗渠通水》。3条干渠通水后,《河南日报》发表社论《改天换地斗争的伟大胜利》。《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记河南省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赞扬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在建设红旗渠工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说,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那是一个时代的奇迹,也是新中国人民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精神象征。
1974年5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率团参加联合国第六届特别大会,带去10部电影纪录片。第一部放映的就是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跟踪红旗渠建设10年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红旗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太行山岩壁历经风雨,而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它是一座丰碑,继续激励着今天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