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本版新闻列表
 
 
媒体链接: 安阳网 | 安阳日报
 
2021年7月1日 星期
林州市
红色基因永流传

党员在林北县第一党支部旧址合影留念
扁担精神纪念馆
游客在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参观学习
俯瞰红旗渠
今日大美林州 (刘林福 摄)

□本报记者 刘剑昆 郭 荣

林州市(原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接合部,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蕴藏着丰富的党史资源,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有丰富的革命遗址,流传了许多精彩的红色故事,孕育和诞生了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等伟大精神,一代代人传承了太行山下的红色基因。

革命印迹别样红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林州人民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在全市各地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这些遗址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文化遗存,是重要的历史见证,也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林州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蕴含着共产党人鲜血铸就的革命精神,铭刻着共产党人和林州人民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笔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散落在太行山间的这些革命遗址是革命前辈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林州历史的光辉印记。目前,林州有革命遗址遗迹110多处,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6处。

每一处革命遗址都记载着党领导人民开展艰苦卓绝斗争的英雄业绩以及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燃起林县农村熊熊革命烈火的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井头村党支部;打响抗击国民党顽固派反共高潮,粉碎敌人阴谋的磁武涉林反战役前线指挥部;深入敌占区,打破日军经济封锁,开辟地下交通线,护送来往干部如刘少奇、邓小平、陈毅、肖华等,传递重要情报的豫北办事处;打破日军经济封锁,开办商业货栈,获取反扫荡有利情报的德兴货栈;救治、看护伤员,谱写军民鱼水情的太行军分区野战医院……

6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红旗渠畔的红色货栈——德兴货栈。穿过几条曲折的巷子后,一处挂着任村三街43号牌子的老宅院映入眼帘。90岁高龄的谷丙丁老人是这所院子的主人,当年德兴货栈就是借用谷家的老宅,谷丙丁那时刚满10岁。谈起德兴货栈,老人还能忆起当年人来车往的热闹场面。

1940年,日本侵略者对根据地一方面进行军事进攻,另一方面实行经济封锁,妄图用军事和经济手段消灭根据地。当年5月,山西省第五专署派赵有德来任村开办货栈,起名为德兴货栈,货栈业务由晋冀鲁豫边区工商总局领导,党组织由林北县委领导。货栈的业务主要是搞活流通,出口山货,换购边区急需的布匹、食盐、药品和军用物资,改善根据地群众生活。

“德兴货栈成立后,组织得力、经营有方。在货栈的带动下,任村镇一时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流通活跃。同时,货栈还利用特殊的身份搜集日伪军情报,服务地下交通线,为打破封锁、保障供给、支援根据地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林州市作协副主席、林州党史研究专家张国声说。

后来,德兴货栈还在安阳设立分栈,在林北、安阳、平顺、壶关等地设立山货行,在接近敌占区的边沿地带建立了流动商业网点,并派出一批人员到日占领区安阳、北平、天津、上海等城市建立商业机构开展贸易。面对日军的严密封锁,任村在沟通太行与冀鲁豫两块根据地物资交流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后,记者来到林北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所在地井头村。该村有两大看点,一是林北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二是党员村民觉悟高,烈士多达24名。

回望1938年,中华民族正遭受日寇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全国社会各界纷纷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

1938年2月,中共太行五地委派出工作队,从山西省平顺县者峪村到邻近的林县任村开展抗日活动。刘凤等20名同志以办学堂为名,白天教幼童识字,晚上到群众家中宣传抗日。很快,许多群众就积极向工作队靠拢。3月,工作队队员李守龙等介绍井头村贫苦农民岳林玉等8人在岳林玉家中宣誓入党,并成立党支部。岳林玉担任党支部书记。

这是林北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从此,林北县农村包围城市的序幕拉开,革命的星星之火就此点燃。

林北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成立后,第一批、第二批乃至第五批党的地下组织相继建立。到1944年,任村区30个行政村都建立了地下党组织。

自从任村有了党组织后,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任劳任怨,出生入死,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岳林玉在入党时宣誓:“当共产党员,干革命,就不怕死,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入党第二天,他接受了到国民党统治区原康镇给地下党送密信的任务。当时,姚村、县城都属于国民党统治区。他乔装打扮,一路急行,先后通过姚村、县城国民党的岗位,安全到达目的地。接头人收下密信正要转送时,被国民党军队发现后当场被枪毙。还没来得及离开的岳林玉担心泄密,趁国民党军队不注意,从接头人身上取开密信,一口吞下。

1949年前的党员登记表显示,该村有26人加入共产党。《任村镇志》(或林州市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录)显示,该村有24名烈士。

红色革命遗址是革命先辈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任村镇党委和井头村党支部在原址复建党支部旧址,恢复办公场所两间,在四周建起围墙。走进院内,数丛翠竹枝繁叶茂。屋内,墙上悬挂着井头村的党史资料,讲述着井头村的发展历程。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多家单位组织党员到林北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参观学习。大家纷纷表示:“还是从前那个少年,初心从没有改变,时间只不过是考验,跟党走的信念丝毫不变。”

新中国成立后,这方英雄的土地再次被唤醒。1960年,林州人民开建引漳入林工程,波澜壮阔的红旗渠工程主战场就在任村镇。今天,无数的太行儿女在此拓荒创业,书写更为壮丽的当代传奇。

红色基因代代传

翻开林州志,查阅林州党史,随着时间的上溯,不难发现,林州除了修渠十年的艰苦历程,还有一段不能被遗忘的红色岁月。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军沿京广线南下,当年的11月就侵占了安阳城,并派飞机对林县城进行轰炸,1938年2月侵占林县城。

与此同时,国共第二次合作,延安的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从1937年9月开始,在朱德总司令和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率领下东渡黄河,来到抗日前线山西,和林彪的115师、贺龙的120师以及刘伯承、邓小平的129师一起,釆用机动灵活的山地游击战,给予日寇迎头痛击,战绩卓著。其中,129师进驻三省交界的河北涉县。

自1938年年初开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有几支重要的武装力量进入林县,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先后组织十几个兵团,在林县3000余名民兵的配合下发动了反顽战役、林南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1944年4月,太行七分区司令员皮定均指挥所属部队和林县县大队,以少胜多,巧妙作战,解放了林县城,肃清了水林公路各据点的日伪军。

林北抗日根据地从1938年初创,到1940年3月正式成立林北县委和林北抗日民主政府,在根据地设立了抗日完全小学、枪支修造厂、粮仓、货栈、商行、烟厂、纸厂、药厂、医院等机构,并逐步在各区、各村建立党组织,建立区小队和县大队,在根据地组织反扫荡、减租减息、土地革命等,形成了名符其实、功能完备的红色革命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林县人民参加革命队伍的有27460人,牺牲的革命烈士3659人,支前参战人数291626人次,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光辉事迹。作为红色革命根据地,经过抗战洗礼的群众具有很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在战争中形成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在红色根据地中形成的超强战斗力和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这些都已内化为红色基因,薪火传承了下来。

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奋战十年,成功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并在修渠过程中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流传至今,泽被后世。红旗渠的修建,更是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是林州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光辉典范。

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壮举和其中孕育形成的红旗渠精神,被写入了中国共产党党史和国家历史。

红旗渠的孕育和诞生离不开根植于太行山的红色基因,红旗渠精神也可以说是当年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怕牺牲、敢于亮剑、英勇顽强、团结奋进、艰苦奋斗精神的薪火传承。正是这一红色基因,才造就了红旗渠的独特优势,也注定了红旗渠工程异地异时的不可复制性。

除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也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领导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伟大体现,是太行精神的红色基因传承,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

1946年7月,共产党员尹兴德、李林洹、杨太凯等4人,拿着当时的冀南票1821元(相当于人民币18.21元),用庙里抬来的供桌做柜台,办起了服务山乡群众生活的石板岩供销合作社。

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石板岩供销社职工“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货担绕山走”,形成了“艰苦创业、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扁担精神,成为全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在林州这片热土上还流传着“四有书记”谷文昌、抗美援朝英雄孙占元等红色故事。

红旗渠故乡谱新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林州大地。

各级党组织解放思想,组织在修建红旗渠工程中培养的能工巧匠,走出山门奔赴全国各地发展建筑业。首都北京的十大建筑处处都有林州建筑工人的身影。十万大军出太行气势恢宏,实现了“五子登科”,饱了肚子、挣了票子、换了脑子、有了点子、闯出了致富的路子,谱写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四大交响乐章,建设了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红旗渠工程。

样样当先进,行行争一流,人人都努力,林州更美丽。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进入新时代,林州市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干字当头,严字为基,坚持让一城人动起来、一座城美起来。脱贫攻坚工作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成功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林州的新征程,正在为建设新时代精神文明的红旗渠而不懈奋斗。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红旗渠建设者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这是共和国授予红旗渠建设者的桂冠,林州人民从中汲取了继续奋进的磅礴力量,持续奋斗成为每一个林州人的自觉行动。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像火山一样,有巨大的爆发力,可以产生巨大的动力,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实现由量到质的转变。在新的历史时期,林州市委、市政府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精神立市、工业强市、和谐兴市”和建设晋冀豫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不是喊口号能喊出来的,不是纸上谈谈能谈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这就需要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作支撑,这种精神动力就是先烈们英勇果敢、一往无前、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们是林州儿女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和保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


版权所有:安阳日报、安阳网、安阳少年报、河南手机报安阳版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安阳网发布,安阳网原创及论坛、博客等原创信息,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 “安阳网-安阳日报”或“安阳网”。版权合作联系:0372-256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