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瀛
李震瀛(1900年~1938年),天津市人。1913年考入天津南开学校。在南开,他经常与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等一起议论政治,传阅进步书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李震瀛积极响应。当年9月16日,他同周恩来、马骏、郭隆真、邓颖超等一起成立了“觉悟社”,宣传爱国反帝思想,得到李大钊的高度赞赏。1921年年初在天津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夏,他奉李大钊之命到上海,编辑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工人刊物——《劳动界》。同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1年11月,中共中央局委派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干事的李震瀛前往河南指导铁路工人的斗争。李震瀛和戴清屏等人在安阳车站机务段开始组建铁路工人俱乐部,领导全站工人开展了反压迫、反剥削斗争。1923年二七大罢工失败后,李震瀛被派往哈尔滨、大连、天津、保定等地领导工人运动和建党工作。1924年年底,党中央复派李震瀛等重返郑州恢复和发展工人运动。1927年四五月间,李震瀛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同年8月出席了八七会议。1931年夏,李震瀛在上海被捕,虽受严刑拷打,但丝毫没有动摇共产主义信仰。11月,李震瀛从上海出狱后为了寻找党的组织,长期栖身街头,乞讨度日。1934年春,他抱病回到天津,1938年秋病逝,时年38岁。
杨介人
杨介人(1899年~1936年),曾用名杨介臣,字廉泉,河南省沁阳市崇义村人。1919年12月,杨介人乘船赴法国勤工俭学,与周恩来、邓小平、聂荣臻等一起寻求救国救民真理,并创办了《廉泉周刊》。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旅欧中国青年团),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年初回国后,杨介人受中国共产党北方局派遣,到安阳负责邢台至新乡京汉铁路沿线以及汲县到博爱道清铁路沿线的工运、农运、学运工作,并先后担任安阳县委书记、汲县地委书记等职务。1925年,先后组织发动焦作煤矿和六河沟煤矿工人开展罢工斗争。1926年春,杨介人到广益纱厂(豫北棉纺织厂前身)帮助成立工会,领导工人开展反饥饿斗争。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杨介人一度离开安阳,在沁阳、温县等地传播马列主义。1928年冬,由于反革命分子和叛徒的破坏,他在安阳被国民党逮捕,后经多方营救获释。1930年到1932年期间,他多次到沁阳、温县,同进步教师和青年学生一起揭露国民党打内战、不抗日的罪行,宣传党的“停止内战、共同抗日”主张,发展了一批党员。1933年,他在林县发动天门会农民再次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转往天津,因叛徒告密,不幸被捕。1936年12月被反动派残酷杀害,时年37岁。
王从吾
王从吾(1910年~2001年),本名王进先,河南省内黄县化村人。192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夏组建了化村党支部,并担任党支部书记。是年冬,他和其他共产党员一起,积极创办农民夜校,建立农民协会。1928年,王从吾等人领导农民协会,同民团团总蔡鸿宾进行了算账斗争,并参与组织了温邢堌“二·一五”革命斗争。1931年中共濮阳县委改为中共濮阳中心县委,王从吾任中心县委书记。同年10月,他和直南特委代表高克林等深入硝盐产区,发动和领导广大盐民同盐巡进行斗争。1933年,王从吾调任中共直南特委组织部部长。1934年,王从吾任直鲁豫边特委组织部部长。“七七事变”后,王从吾等在濮(阳)、内(黄)、滑(县)、南(乐)、清(丰)、大(名)等县建立抗日武装,并和其他人在家乡井店组建了抗日八大队,开赴冀南抗战前线。1938年6月,王从吾接任直南特委书记。1939年2月,直南特委划分为直南、豫北两个地委,王从吾兼任豫北地委书记。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王从吾当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纪委书记(排在第一书记、第二书记和常务书记之后)。1985年9月,王从吾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不再担任中纪委书记。他是中共七大中央候补委员、八大中央委员,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特邀代表。他还是全国政协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委员、常委。
皮定均
皮定均(1914年~1976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29年12月参加革命,193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英勇顽强,多次立功,参加了红军长征。1940年6月任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1943年4月,日军向太行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皮定均率领五分区主力一部,在林北县民兵、独立营、太行五分区三十四团配合下,驱走日军的掩护部队和警戒部队,拦截敌人的运输,并俘获日军第四混成旅军官一名。5月,皮定均调任太行七分区司令员,率领部队开辟豫北新区(包括林县、汤阴、淇县、汲县、新乡、辉县、获嘉等)。8月,八路军发起林南战役,皮定均等负责指挥东集团,经过林县、临淇等战斗,八路军共歼灭日伪军7000余人,攻克和收复据点80多处。1944年4月,由皮定均统一指挥发起水(冶)林(县)战斗,收复林县城。此后,皮定均指挥部队和各县抗日武装广泛出击,连克敌人数个据点。1944年9月,皮定均被任命为豫西游击支队司令,奉命率队挺进豫西。1947年1月,皮定均任华中军区第6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四军军长。其间,皮定均率部参加了涟水、莱芜、孟良崮和淮海、渡江等战役,立下卓著战功。1952年9月,皮定均任二十四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率军参加抗美援朝立下战功。1976年7月7日,皮定均亲临前线检查军事演习,因飞机失事以身殉职。
李秀真
李秀真(1901年~1973年),乳名小笋,河南省滑县人。1939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国民党军孙殿英部张体安独立旅一团盘踞滑县董固城村,对共产党地下组织活动极为不利。为应付复杂多变的情况,上级指示李秀真夫妇在董固城以炸油条为掩护,建立地下联络站,同打入敌军内部任上尉副官的中共地下党员庞剑进行联络,传送情报。在抗日战争中,李秀真做了7年地下联络工作,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交通大嫂”。抗日战争胜利后,李秀真担任本村的农会主席、党支部书记。1949年3月,李秀真出席全国第一届妇女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全国第一届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会委员。8月,平原省建立,李秀真被选为省政协委员、副秘书长。9月,李秀真再次赴京,以农民代表的身份出席全国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会议结束后,李秀真又相继参加了全国儿童保护工作会议和政法工作会议,当选为全国儿童保护委员会委员、政法委员会委员。其间,李秀真曾两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同毛泽东合影留念。10月1日,李秀真与中央领导人一起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后,李秀真长期任河南省政协委员、副秘书长等职。
孙占元
孙占元(1925年~1952年),河南省林州市临淇区三弓水村人。194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黔西剿匪作战等。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历任班长、排长。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一三五团七连二排排长的孙占元,在奉命率部坚守上甘岭597.9高地时,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在攻打敌地堡时,被炮弹炸断双腿后,他仍以坚强的意志爬着巡视阵地,指挥作战。当敌人再次包抄过来时,他奋勇拉响身上仅剩的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年27岁。1952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孙占元追记特等功。1953年6月授予他“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光荣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林州人民为了纪念他,把他的故乡三弓水村改名为 “占元村”。1994年3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孙占元烈士永垂不朽。”
谷文昌
谷文昌(1915年~1981年),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人。1943年8月,苦大仇深的谷文昌积极靠近党组织,参加了本村农民抗日救国会,不久,被推举为村农会主席。1944年3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日伪军5000余人“扫荡”林北等地,他沉着机智地组织群众向深山区转移。10月,他任林北县第七区区公所农会干事,兼任郭家庄村农会主席。他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加民兵组织,带领群众减租减息,反对封建迷信,教育妇女放脚,指导儿童站岗放哨查路条。翌年3月,他任林北县第七区区长,1946年6月任林县第十区区长。1948年年初,他调任林县第二区(合涧区)区长。同年8月,他调任任村区区委书记,主持任村区的土改复查,整顿农会,动员群众参军支前。1950年5月,他参加解放福建省东山县的战斗,历任东山县区工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省林业厅副厅长,漳州地区农办主任、副专员等职。1954年谷文昌任东山县委书记时,率领全县干部群众大搞全民造林运动,共造林5460多公顷,141公里的海岸线变成了“绿色长城”。他发动群众挖塘打井、修筑水库、兴修水利,有效缓解了东山县的旱情。1981年谷文昌逝世。2015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讲话指出,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县委书记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崔兰田
崔兰田(1926年~2003年),山东省曹县人。1951年参加工作,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豫剧五大名旦之一,戏曲教育家,“崔派”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河南省剧协副主席。1938年,崔兰田入周海水太乙班学艺,师从周海水、贾锁,3个月后即能登台演出。1944年到西安豫声剧社担任主角。1949年5月西安解放,崔兰田自组兰光剧社,1951年率团来安演出,在安阳成立安阳市豫剧团,并任团长。1958年任安阳市豫剧院院长,先后收张宝英、郭惠兰等为徒。1963年兼任安阳市戏校校长。1979年再次出任安阳市戏校校长,出席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同年10月,她主演的《对花枪》在郑州获全省国庆献礼大奖。1980年年初参加全省豫剧流派会演,同年5月在北京当选为中国剧协理事,1981年又担任了河南省剧协副主席。1990年退休。崔兰田是政协河南省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1981年11月至1989年4月任安阳市政协第五届、第六届副主席。崔兰田以擅演悲剧蜚声剧坛,主演的《秦香莲》《桃花庵》《三上轿》《卖苗郎》被称为豫剧四大悲剧。她四次应邀到北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亲切接见。她创造的崔派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许多观众中流传着“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的顺口溜,表达了群众对崔派艺术的热爱。
韩凤珍
韩凤珍(1935年~1991年),河南省安阳县人。1957年师范毕业后,他在安阳专区的实验小学任音乐教师。因其经常为少先队服务,校领导决定让其担任大队辅导员。1962年和1966年,团中央两次授予他“全国优秀辅导员”光荣称号。“文化大革命”期间,韩凤珍在重重阻挠下坚持开展少先队工作。1978年10月,共青团全国十大会议作出恢复少先队名称的决议。当时,韩凤珍已43岁,并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兼书记,但他却再三申请,于1979年9月到共青团安阳市委任学少部副部长兼总辅导员。1982年年底,共青团安阳市委被全国少年儿童协调委员会表彰为先进集体。1983年2月,他因患食道癌接受了第一次手术。出院没几天,他先后跑了40多个单位,参与了安阳市少先队学会的筹建,为团中央的会议写了几份重要材料,还承担了系列讲课任务。韩凤珍还联合5位老同志向市委、市政府提议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1984年,全国第一个关心下一代协会在安阳成立。第二年,中组部和团中央联合发出文件,向全国推广了安阳经验。此外,韩凤珍还创作了《平衡心理教育法》,并坚持推行“面向全体孩子”的教育思想;编写了《苏霍姆林斯基论创造性教育》,在全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年会上获特别奖。1991年9月,韩凤珍不幸病逝。当年12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决定授予韩凤珍“献身红领巾事业的少先队工作者”光荣称号。
周国允
周国允,生于1964年7月,河南省滑县人。中共党员,2004年任中共高平镇周谭村党支部书记,安阳市华都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在京务工20多年来,他艰苦创业,诚实守信,带领建筑队完成了亚运村9#运动员公寓、中华世纪坛、国家大剧院、奥运会主会场——“鸟巢”等160多项工程的建设任务,建筑面积450多万平方米,合格率达100%。其中,北京市人大办公楼、首都机场新航站楼和中华世纪坛分别荣获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中国远洋大厦被评为“国优工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个人出资100多万元为村里打井、修路、拓宽街道,还建了一座希望小学,解决了周围村庄700多名儿童就学难的问题。他时刻不忘为社会尽一份责任,热心慈善事业,累计为安阳市慈善总会捐款15万元,1998年抗洪救灾中带头捐款1.28万元支援灾区,他还常年资助10名西部贫困学生。周国允先后荣获“全国十大杰出外来务工青年”“建设部劳动模范”“河南省十大杰出务工青年”“河南省十大杰出慈善家”“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北京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奥运工程优秀建设者”等荣誉称号。他还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谢延信
谢延信,生于1952年,原名刘延信,河南省滑县人。1973年与同为半坡店乡车村村民的谢兰娥喜结良缘。1974年,谢兰娥生下女儿后因产后风不幸去世。当时谢家生活特别困难,岳母因患有肺气肿丧失了劳动能力,一个妻弟先天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只有岳父一人在300多里之外的焦作煤矿工作。刘延信主动承担起照料岳母和呆傻妻弟的责任。为使老人放心,他毅然改姓为谢。1979年,岳父突患脑中风,全身瘫痪。一老、一瘫、一傻、一幼,重担全部压在谢延信身上。为照顾岳父一家,谢延信把5岁的女儿送回滑县老家,自己到焦作伺候老人。岳父瘫痪在床18年,他精心护理,端屎端尿,洗澡按摩,18年老人没有得过褥疮。1996年岳父去世后,谢延信对岳母、妻弟的照顾更是尽心竭力。他以不放弃照顾前妻一家人为前提,多次拒绝组建新的家庭,直到丧妻10年后才与志同道合的谢粉香组成新的家庭。2003年,谢延信因脑出血落下了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他便让妻子来焦作共同照顾前妻一家。从谢延信身上,我们看到了他爱老敬老、大孝至爱的高尚情操,重诚守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热爱生活、迎难而上的坚强毅力和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崇高精神。2007年当选全国道德模范之后,他又被评为“感动中国”2007年度十大新闻人物。
王生英
王生英,生于1956年,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村人。中共党员。高中毕业以后,王生英当上了东平村民办教师。从她家到学校要走2公里的山路,中间还要渡过一条大河,但她从未耽误过一堂课。1986年,村干部考虑到她腿脚残疾,把她调回桃园村任教。当时的学校设在一个破旧的仓库里,她和丈夫挖泥沙、刷墙、垫地、买玻璃、修理门窗,并拉来自家的瓦把屋顶上的碎瓦片换掉,终于为孩子们提供了一间能遮风避雨的教室。可是在一个狂风呼啸、暴雨倾盆的夜晚,这个教室坍塌了。为了让孩子们能继续在本村就读,她和丈夫把自家的平房改成两层小楼,楼上就成了桃园小学的新校址。多年来,她既当校长,又当主任,还是学校唯一的教师,而且教的又是三个年级的复式班。她从没嫌弃过孩子们在家里的脏和乱,从没向村里要过一分钱的补偿,也从没向学生多收一分钱学费,从没因私事缺过孩子们一节课。在学生眼里,她既是老师又是妈妈。学生衣服脏了,她给他们洗;学生病了,她带他们打针吃药;天气冷了,她给他们添置衣服。王生英20年以校为家,10年以家为校,在艰苦环境中默默耕耘着。她先后荣获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十佳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模范、全国模范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2006感动中原年度人物称号。她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中共安阳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