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亚杰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殷都区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大力气、做好文章,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策落地落实,精简办事程序,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栽下政策这棵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落枝,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使得企业入驻殷都区意愿增强,外资流入趋势明显,为经济的长远发展增强了后劲。
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
推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还权于企业,才能真正释放市场活力。殷都区在坚决执行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政策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旨在推进企业开办半天办结、企业开办全流程一站式办结等一系列相关文件,使企业开办的环节、时间、费用和最低实缴资本指标均处于全省各县区前列。
该区在落实“先照后证”改革上,除规定事项外,其他一律不作为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设立或变更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时,申请人只需提交申报承诺书作为证明,不再提交房屋权属证明或房屋租赁协议等其他证明材料;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积极引导其简易注销,实现市场主体退出便利化;在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方面,不涉及前置审批的只需要网上提交电子化材料即可办理,涉及前置审批的在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名称预先核准后,凭有效前置许可即可在该部门快速办理设立登记;辖区内申请办理各类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及备案等工商登记业务,无须再到窗口提交纸质材料,通过网上服务平台即可在线办理。
4月6日,殷都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杨海雷介绍,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殷都区得到全面贯彻落实,这使得申请人能够轻装上阵,企业开办更是如鱼得水,各个环节被打通,办事流程得到精简,工作效率大大提升,企业真正实现了“一网办、不见面”。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殷都区以重点领域信用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加快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创新信用服务,促进辖区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
殷都区建立健全信用制度,完善信用工作机制,成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出台一系列完善辖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考核办法、工作台账等文件,建立台账月上报制度和月总结上报制度,各信用体系建设成员单位干部签订了诚信承诺书。这些措施推动了成员单位和部门、乡镇(街道)诚信建设工作的扎实开展,尤其是该区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归集共享途径,实现了公共信用信息即时、完整归集共享。2020年,殷都区向市信用平台公开公示26项6.3万余条信用信息数据,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
今年年初以来,殷都区发改委与区人民法院、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联合,加大对辖区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体商户的信用信息监管力度,并多次对政务失信进行专项督查。各相关责任部门、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持续开展社会信用体系“五进”(即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专题宣传活动,并加大对诚信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力度。同时,各单位走进背街小巷、商超民居,开展诚信宣传,把诚信知识手册、宣传页发放到商家、居民手中,营造诚实守信、履约践诺的良好社会氛围。
顺成集团政策研究室主任李志明说:“在守信、互信的环境中,企业才能实现长远发展,殷都区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期待,也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助力器,能吸引更多人才的入驻和资金的流入,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
持续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殷都区不断创新举措,为企业入驻、招商引资提供利好政策,企业的发展壮大、外资的流入集聚又是该区良好投资环境的真实写照,进一步推动区域市场开放向更高水平迈进。
殷都区认真贯彻落实《外商投资法》及相关配套政策,由该区商务局牵头,制定了《殷都区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严格执行最新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实行“非禁即入”,按照“便利、高效、透明”的原则,完善外商投资企业备案机制,建立中小企业外贸服务平台,及时解决外贸企业在出口退税、通关服务、检验检疫、信用保险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在企业复工复产期间,针对亟须进口的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等,殷都区商务局采取快速验放的方法,为经济社会的恢复增添动能;建立健全联系企业“服务官”制度,为外来投资企业提供精准服务,班子成员重点包靠,主动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
殷都区通过完善“软件”配置、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企业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营商环境建设成效不断彰显。2019年,该区实际利用外资8002万美元,外贸进出口1.63亿元,新设外贸企业15家;2020年,实际利用外资8673万美元,新设外贸企业36家。
殷都区商务局局长王海燕介绍:“我局结合全区产业发展方向,实施产业链、园区和平台招商,集中优势资源要素,突出招大引强,引进带动能力强的高质量企业项目,切实解决企业遇到的难点、痛点、堵点,切实提升了市场主体及社会公众对我区优化营商环境的感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