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各地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热潮。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如何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让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指引我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事业再建新功?请看——
打卡红色地标 激发精神力量
□高 倩
最近,以我市一些红色地标、重要人物、党史故事等为主题的短视频、新闻在本报《追寻初心 安阳印记》栏目中陆续与市民见面,引发了市民广泛关注,激起了人们奋进新征程、建设美丽安阳的雄心壮志。
追忆那段峥嵘岁月,在安阳这块富有革命传统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熠熠生辉的红色地标。如彰德火车站、为破坏敌人军运经受战火洗礼的漳河铁路桥、引领红色沙区抗争的内黄县农民革命起义旧址、召开过豫北战役作战会议的马氏庄园……每个红色地标背后都有一群为家国而战的英雄儿女,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红色故事。这些红色地标是书写共产党人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精神丰碑。
红色地标讲述的革命故事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总体要求。打卡红色地标是接受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醒我们铭记历史,在回望历史中汲取丰厚滋养和前进力量,有助于锤炼政治意识、磨炼政治能力,在思想淬炼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可以通过党日游学、主题教育等形式,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到红旗渠、石板岩供销社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打卡学习,使更多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产生的背景,追寻先辈的足迹,接受精神洗礼,补足精神之钙,在新时代更好地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同时,应该加强对革命文物和遗迹的保护利用,推动革命文物和遗迹的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此外,各地还应深挖红色地标背后的教育资源,使红色地标成为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党性锻炼、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如安徽省旌德县深度挖掘县内革命遗(旧)址,建成并挂牌了9个“昔日根据地·今日新农村”示范基地,让公交车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流动大课堂”,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实践证明,只有让宝贵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才能激发出新的时代力量,更好指引我们书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
创新方式方法 打造红色文化精品
□高 咪
前不久,林州市推出大型话剧《难忘红旗渠》,获得观众连连好评。一幅英雄画卷、一段浩然长歌,通过文艺形式的讲述,红旗渠变得更加立体饱满,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背后是红色精神的浸润,让观众在榜样激励和红色传承中感悟初心使命、凝聚前行力量。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全国各地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热潮。我们该如何讲好红色故事、活化红色资源、传承红色精神?
讲好红色故事,要善于挖掘故事背后的历史渊源、历史事件,能够将故事背后的人文精神和情怀讲述出来,让受众深受启迪和感染。话剧《难忘红旗渠》通过8个篇章讲述了8个故事,每一个故事叙述完整,又都贯穿于修渠的过程中。话剧深受观众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故事都是真实的。修渠过程中开山放炮,多位民工壮烈牺牲在工地上,80多岁的老大娘忍着失去儿子的悲痛,劝儿媳把13岁的孙子送上工地。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精神和家国情怀,感动和激励着干部群众战天斗地、前仆后继,这才有了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壮举。
讲好红色故事,要善于采取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提升故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让宣传工作入脑入心。今年3月,汤阴县“学党史 颂党恩 跟党走——万场党课进基层”活动启动后,全县各单位纷纷结合自身实际,明确讲课人员和内容,编排讲课日程表。面对不同受众需求,宣讲团采取“田间党课”“板凳党课”“庭院党课”“十分钟党课”等形式,不限时间和地点讲党课,提高党员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爱听、想听,提升红色故事的传播效果与传播质量。
讲好红色故事,还要创新传播方式,善于运用声、光、电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增强故事的现实互动体验感。在广州起义纪念馆,馆内以动漫、微电影的形式来讲述英雄人物的故事,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在天津市民国物语博物馆,一场沉浸式话剧采取多媒体交互场景、3D艺术墙绘、梦幻纸雕等多种互动体验形式,给观众带来新鲜的观剧体验。我们并不缺乏好的题材、好的故事,只有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用好的创意、技术丰富故事,才能创作出有时代影响力的红色文化精品。
让乡村“大喇叭”红起来
□邓 娴
为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汤阴县推出特别节目《天天读党史》,利用覆盖全县10个乡镇298个行政村的调频广播和应急广播系统,将党的声音传遍广大农村。截至目前,该县《天天读党史》专栏已播出20余期。
利用乡村“大喇叭”宣讲党史,汤阴县可谓是抓住了症结,找到了良方。我们知道,农村地域面积广,农民要在田地里忙着农业生产,很难集中起来进行学习。而乡村“大喇叭”覆盖范围广、收听方便,接地气、聚民心,可以让农民在学党史的同时不耽误干农活。利用“大喇叭”学党史,让党的声音飞入广大农户家中,打通了基层宣传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利用乡村“大喇叭”进行红色教育很有必要。党的百年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像汤阴县一样,我市多地利用乡村“大喇叭”将党史传遍农村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情,激励他们以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汤阴县的一位农民所说:“中国共产党不容易,现在咱过上这幸福生活,都是共产党领导得好。”可见,在农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可以起到“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的效果。这种办法值得在广大农村地区推广。
利用乡村“大喇叭”进行红色教育,形式很好,如果在内容选择、播放时间、播放方式等方面有所创新的话,收效会更好。在内容选择上要侧重红色故事,尤其是和当地关系密切的红色故事,这样农民朋友更容易接受。而且,广大农村蕴藏着很多红色故事,一些农民还参加过当年的那些战役,让亲历者、参与者来讲解红色故事,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播放时间上,可利用午饭或晚饭时段,这个时段多数农民居家,讲解可以起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在播放方式上,可以邀请村内文化水平较高的村民,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动人的故事,还可以不定时、小范围进行“小喇叭”宣讲,田间地头、农家大院等都可以传播红色故事。
乡村“大喇叭”让党史教育“声”动起来。我们要以讲红色故事为载体,让党史学习教育在广大农村活起来、多起来、动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红色基因,提供前进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