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俊英 文/图
规范有序的档案资料,统一的规章制度,宽敞的谈心室……这是记者日前在文峰区光华路街道纪工委办公场所看到的一幕,也是该街道推行纪检监察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设置不规范、工作标准低、人员能力参差不齐一直是基层纪检监察工作的软肋,这些问题不解决,基层纪检工作就不好开展。街道纪检监察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统一了办公场所、办公设备等硬件设备,还配强了专业化干部,监督执纪问责的能力得到提升,大家干劲更足了。”12月16日,谈起前后的变化,文峰区光华路街道纪工委书记蔡丰颇有感慨。
自市、区实施乡镇(街道)纪检监察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以来,光华路街道党工委、纪工委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分解细化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有效推动了街道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目前,该街道组织开展廉洁谈心谈话4次10余人,以案促改警示教育专题会议3次,处理群众信访举报1件,上级交办信访件4件(已办结2件,另外2件正在办理中),处置问题线索4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1人(诫勉谈话2人、党内警告2人、开除党籍7人)。
精准提升 同步推进
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关键在人,推进街道纪检监察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最核心的就在于解决人的问题。目前,光华路街道纪工委配备1名纪工委书记、监察室主任,1名纪工委副书记、监察室副主任,2名监察专员,纪工委书记聚焦主责主业,不再分管其他业务工作。按规定为9个社区(村)聘用了专兼职监察信息员,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发现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切实打通街道全面从严治党的“最后一公里”。积极组织纪检监察干部参加市、区组织的业务培训班及轮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水平。
推进街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软硬件”需要同步推进。街道在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选定侧楼一层5间平房用作纪检监察独立办公场所。街道投入5万余元进行装修改造。设置了纪检监察办公室、档案室、信访室、谈心室、监控室等,做到组织机构有标牌、场所有门牌。统一配备了办公电脑、打印机、档案柜、保密柜、举报信箱、举报电话、等设备,满足办公办案需要,一举改变了原来的执纪监督、档案管理等工作混为一团的面貌,实现了系统化办公模式;规范经费投入和支出,每年安排8万元专项纪检监察工作经费,确保专款专用。对专职纪检监察干部和信息员按规定发放津贴,从根本上解决了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后顾之忧。
“以前基本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现在不仅建设了谈心室、信访室等办公场所,调查过程还能全程监控,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笑着说,“装备的升级,大大提升了我们的工作效率。”
建章立制 长管长严
推进街道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建章立制是关键。该街道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加强街道纪检监察工作新路径,增强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底气。
街道根据全区开展的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监督、制度、巡察“四个全覆盖”工作要求,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统领、立足思想教育、强化监督措施、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使街道党风廉政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街道纪检监察工作的更加规范,纪检监察干部的履职能力明显提升,监督执纪问责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大力宣传街道纪检监察工作职责、业务流程、联系方式,群众感觉到纪检监察就在身边,‘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切实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在家门口得到解决。”蔡丰说,“区纪委推广的行政村‘三务’(村务、党务、财务)公开微信公众号建设也正在部署试运行中,大数据的使用让群众能及时全面地了解和监督村‘三务’工作,真正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确保了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不仅提高了‘三务’工作效率,还为更好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奠定了坚实基础,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从而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在街道基层落地生根。”
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随着街道纪检监察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正在逐步打通,群众反腐获得感越来越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全力支持纪检监察‘两化’工作,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好疫情防控、落实‘六稳’‘六保’任务、全面完成三大攻坚战等街道中心工作中,积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为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纪律保障。”对于下一步的目标,光华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焦德强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