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阳
穿过村口的城门,一棵古老沧桑的百年柿子树映入眼帘,漫步村内,一步一景,各具特色,村中间新修的湖畔与祠堂相呼应,旁边垂柳依依、繁花盛开,特色民宿敞怀待客。
国庆中秋假日,走进乡村旅游示范村安阳县瓦店乡杜庄村,记者目睹了这里乡村旅游一片红火的景象。去往杜庄村的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周边地市自驾游客的车辆把杜庄停车场已经停满。
走在干净整洁的柏油路上记者深刻感受到这个古老村庄破茧成蝶的变化。来到杜庄村“状元第”大院,300多名游客在杜庄茶楼听着安阳市市级非遗项目河南坠子(北路)的说唱,品着杜庄村特色旅游产品玫瑰茶。看到这个场景,让人不由自主地想放松心情、走进乡村、回归自然,坐下来品茶、观戏、赏非遗,感受世外桃源般生活。杜庄村的街道上,很多非遗传承人在展示着各类非遗产品,如安阳县苏奇灯笼画、安阳县曹马申家芝麻糖、殷都区安阳捋面制作技艺、林州市五谷醇香醋制作技艺、内黄县池家年画、内黄县泥刀马泥塑、内黄县红枣酒酿造技艺、内黄县张氏鸟书等非遗项目。在非遗展示的摊位前,很多游客驻足观看、拍照留念、竞相购买,场面可谓火爆。“我们将鼓励、支持更多的非遗项目走进乡村旅游示范村、走进旅游景区、走进旅游酒店,让游客来安阳欣赏地方非遗文化、购买特色非遗产品、了解非遗手工制作技艺,品味两个巴掌做出来的东西的不一样,以文旅融合助推安阳乡村振兴,促进疫情后我市旅游市场复苏,让诗和远方实现完美结合。”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非遗科科长郜艳红告诉记者。
在几处不大的院落,记者见到非遗传承人已经开始瞄准商机,率先开办起非遗手工作坊,据悉,安阳县洋汎张氏粉条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已经在这里长期入驻,还有几个非遗项目的合作正在磋商中。
近年,随着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围绕旅游发展需要,我市不断完善乡镇基础配套设施,挖掘本土特色民俗文化,加大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力度,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动能,助推乡村振兴发展,非遗文化吸引着八方游客,一批又一批的新时代美丽乡镇正款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