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亚楠
“城市建设,改变的是城市的形象,更展示了一座城市对外开放的气魄。安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正以开放多元的姿态,对外展示着独特的魅力。”3月6日,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市住建局深入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以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为抓手,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健全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住房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推动全市住房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提供强力支撑。
实施“百城提质”
完善基础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系统所依赖的生态基础设施,为做好“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4篇文章,市住建局坚持统筹推进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公共设施体系,全面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创造更加和谐宜居的营商环境。
2019年,市住建局以方便居民出行为目的,构建20分钟至高速及城市出入口的路网架构。完善南北畅通的中华路,建设东西贯通的文峰大道,打通朝阳路等断头路,拓宽改造人民大道等“瓶颈”路段,开工建设明福街、永明路等5条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全市全年共实施市政道路建设项目98个,总投资26.9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18.8亿元。
2019年,市住建部门加快公用事业发展,完成了第四水厂二期、第六水厂后续工程建设,实现南水北调地表水全覆盖;加快供热管网建设,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49.2万平方米,实施安阳市集中供热天然气调峰热源工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集中供暖的需求;加大老旧天然气管网改造力度,保障用气安全;大力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扩大雨水收集利用,引导节水工程建设。2019年8月,我市被命名为“河南省节水型城市”。
此外,我市持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着力建立和谐社区,提高城市良好形象。2019年共争取中央资金1.8亿元,实施老旧小区改造54个,改造楼栋329栋,改造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涉及居民1.15万户。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改造后,小区环境建设、设施功能、配套服务等各方面都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实现了群众利益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共赢,大大提升了城市宜居度、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启动“古城复兴”
打造安阳特色
2019年7月,我市被省住建厅列为河南省省级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而安阳古城的惊喜变化全市人民有目共睹。市住建部门坚持“规划、建设、业态、运营”四统一原则,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古城保护工作。重点修复以街巷为主的仓巷街、具有商贸市井特色的西大街、文物众多的城隍庙—高阁寺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以仓巷街为代表的背街小巷整治工作有序推进,重点实施强弱电入地改造、道路硬化、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后仓坑生态水系,恢复明清风格。2019年春节前夕,仓巷街悄然亮相,受到热烈追捧,成为安阳市民及外地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街”。
继仓巷街后,我市又启动中山街、姚家胡同、竹竿巷、西大街、县前街保护修缮工程。通过古城整治复兴,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和商业发展的产业资源,把老城改造成文化、旅游、商业的亮点,进一步增加了就业机会,繁荣了城市经济。
提升住房居住水平
保障群众“住有所居”
2019年,我市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93.73亿元,新开工面积274.92万平方米,进一步加快我市房地产行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住宅小区品质,保持房地产市场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市住建部门以“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为目标,积极发挥“房产超市”平台作用,对房地产企业销售的房源核实把关,规范销售行为。建立房地产市场监测体系和调控工作考评机制,规范网签备案工作,加快实现房屋网签备案全覆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的住房制度,以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去年全年共争取上级补助资金50152万元,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了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方式,加大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力度,将新就业无房职工、稳定就业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住房租赁补贴范围,多渠道保障住房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
推进建筑业转型发展
服务工程质量提升
市住建部门以确保工程结构安全、使用功能为主线,以强化监督力度、规范工程参建各方主体质量行为为举措,努力为我市工程质量全面提升做好服务。
2018年度~2019年度共有14项房建工程获得河南省建设工程“中州杯”奖。全市住建部门着力培育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支持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开拓国外、省外建筑市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银企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建筑业的支持力度。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工程总承包模式、BIM技术应用等全面推广,完成建筑大市向建筑强市的转变。加快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产业基地建设,我市已开工建设8个装配式建筑项目,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2019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我市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建设试点城市。
优化营商环境
为工程建设项目“减负”
市住建局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作为“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强力推进。着力以“减”为核心,以“五减一优”为抓手(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减中介,优流程),通过建立“一网通办”、“一门受理”、“一张表单”、联合审查等工作机制,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行“全流程、全覆盖”改革,确保项目审批时限全部压缩到100个工作日以内,其中施工许可审批时间从15个法定工作日缩减为3个工作日内办结。同时,供水、供气、供暖单位进一步提升报装服务水平,压缩报装时间,优化服务流程。2019年11月,在全省18个地市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建筑许可指标全省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