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朝才/口述
本报记者 高 倩/整理
时间:12月4日
地点:公交西站场
崔朝才今年46岁,是安阳公交集团1路公交车驾驶员,先后获得省学雷锋标兵、省百佳公交之星、省劳模等多项荣誉。在岗23年,他保持着安全零事故、车辆零抛锚、服务零投诉的纪录,安全行车里程超过150万公里,服务350余万名乘客安全出行。
我的老家在濮阳范县。小时候,去县城的车一天只有一班,要走3公里才能到站台,一旦错过时间就没有车可坐。有一年冬天,因为没赶上去县城的车,哥哥骑自行车载我进城,骑行22公里,一路上北风呼呼地刮,冻得我半天都没暖过来。那时候,我心里就种下当司机为百姓开车的念头。
我家条件不太好,为了有个好的出路,16岁时来到安阳,干过很多工作。后来听说公交公司招聘公交车驾驶员,我便报了名,从此跟公交车结缘。我父亲在世时常常嘱咐我:“咱学历不高,本事不大,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
1996年,我成为公交公司的一名正式职工。当时,公司的车况不太好,车容车貌差,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上班后,我始终记着自己儿时的梦想,记着父亲的嘱托,把公司的营运创收当成自己的事情。不管在哪条公交线路上、开哪辆公交车,我的创收业绩连续几年一直名列前茅。
2009年,公司推广使用“您好”第一工作语言,号召我们司乘人员对上车的乘客说“您好”。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很多同事很难在压力大、强度高的工作中面带微笑、主动问候乘客,但有一位王师傅却做得很好。我得知后,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乘王师傅的车,学习他如何调整心态、管理情绪、服务乘客。慢慢地,我也能开口向乘客说“您好”了,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一种职业习惯。
工作久了,我渐渐对这个行业、这份工作产生了感情。我时常会把年老的乘客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年纪相仿的乘客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我开车时宁愿到站不休息,也不会在路上开快车。在起点站和终点站,前面的车一走,我就赶紧打开车门,绝不让乘客在车外站着等候。
很多年前,我连续一段时间都会遇到一位做过腿部手术的乘客。为给乘客提供方便,我总是把车开到这位乘客家附近,方便他回家。还有一次,有位患了眼疾的老人乘坐我的车。老人出门办事中间还需要换乘,我担心老人不方便,征得乘客同意后,把老人扶到站台上,等他换乘后才回到车上继续开车。前不久,我看到一位老人从人行道上下来时摔倒了,连忙喊车上的乘客一起上前搀扶老人。
由于服务好、投诉少,从2004年到2013年,我获得了公司的所有荣誉,这更坚定了我搞好服务的决心。闲暇时,我会研究乘客类型和他们的心理。对老年乘客,我会开慢点、嘴甜点;对上班族,我会多等等他们;对市郊的农民,我耐心告知线路与换乘情况;对外来游客,我会介绍景点与公交线路。“上班呢?”“下次再见。”我将不同的服务语言用到不同的场景中,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手势,拉近了我和乘客之间的距离,车厢成了我的第二个家。
这些年,不管开车到多晚、天气有多糟,我总是坚持提前到岗,坚持做好车厢内外的保洁工作,车厢内座椅、扶手、窗边等更是擦了一遍又一遍,连发动机死角都擦得干干净净。我爱护车,也爱护车上的所有设备,我车上的垃圾桶使用时间最长,轮胎磨损最小。我的工作虽然普通,但因为用心,我的车被集团公司党委命名为“雷锋号”车组、共产党员示范岗。
这些年,政府对公交事业的扶持力度很大,GPS智能调度系统从无到有,混合动力车全部换成了新能源车,公交港湾和智能候车亭越建越多,覆盖面越来越大,城区一些主要路段设置了公交专用道。公交优先的背后是百姓优先,我会牢记我的初心和使命,牢记集团公司“持续改进公交服务、永恒追求乘客满意”的服务宗旨,为群众当好专车司机,给乘客带来安全、便捷、文明、舒适的服务。我的愿望是,在职业生涯中做到无班前不到岗、无班中请事假、无班后不检修,无投诉、无事故、无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