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小彤 文/图
刘海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冰石秦汉砖瓦博物馆馆长、省收藏家协会传拓委员会副主任,也是一名传拓发烧友。
10月18日8时30分,记者来到恒大绿洲社区书画拓片活动室,见到了正在伏案创作的刘海清。扑、擦、点、抹……蘸有墨色的拓包在纸上灵活地跳动着,安静的屋子里只能听到拓包与纸接触时的声音。
从事拓片传拓和研究已有4年,刘海清的业余时间全部用于钻研传拓技术。宣纸、拓包、墨汁、猪鬃刷、毛笔、吹风机、朱液、清水……看似简单的工具和操作,却包含了很多技巧。“首先,要将裁剪好的宣纸附在所拓物品上,然后用保鲜膜覆盖在刷了水的纸上,用猪鬃刷保鲜膜上将纸刷平,为的是保护下面的纸不受损伤。同时,要把握好水分,太过潮湿容易洇墨,纸张太干会影响上墨。要将文字或画像的每一个笔画、每一处纹路都拓出来,这绝对是一项技术活儿。平刷拓纸和做拓片最讲究用力均匀,刷得太重会将宣纸刷破,刷得太轻则无法拓出字的细节。所以,在刷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所拓物体刷实,要将每一个字或每一处纹路都清清楚楚地刷出来,这样才能用拓包把细节拓得更清晰。上墨也是讲究方法和技巧的,这可不是一遍就能成的。上墨最讲究均匀,过浓字迹就会模糊不清。因此,每次都要打得淡一点,打上三遍以上才能完成。”刘海清说。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我给每张拓片作品用甲骨文题跋,以拓片加甲骨文题跋的形式宣传和展示甲骨文,这是一种让更多人了解拓片、了解甲骨文、了解安阳的渠道,也是我做公益的目的。”刘海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