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贵伟 文/图
9月2日16时许,内黄县后河镇仗保外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张红正在收获花生。光着脚踩着松软的沙土地,杨张红在花生地里健步如飞。说起今年花生的收成,杨张红剥开一颗花生,将花生放入嘴里品味一下后说:“我流转了16亩土地种花生,今年花生的收成不错!”
令杨张红高兴的不仅有16亩正在收获的花生,还有2亩高架豆角、66头猪……“我今年的纯收入争取超过7万元!这些都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带给我家的变化。”杨张红感激地说。
杨张红的妻子刘萍告诉记者在杨张红身上发生的变化:“以前好喝酒,一喝就醉,现在忙碌起来,喝酒少了;以前经常唉声叹气,现在是干劲儿十足。”“以前生活困难,心里苦,发愁,一喝酒就想喝醉。”杨张红解释。以前,他家里只有2.5亩地,他除了种地还去建筑工地打零工。女儿、儿子上学的费用以及全家各种花销都依靠2.5亩地的收成和打零工的收入。“我还得了冠心病,心脏供血不足,当时家里真困难,吃药、孩子上学需要钱,家里没有收入,我只好去借。最困难的时候,我连50块钱都借不到。”杨张红说起之前的生活,眼圈红了起来。
仗保外村党支部书记卢俊红说:“在农村,谁懒惰、谁勤快,村民都看在眼里。凡是走正路、好好干的人,大家都愿意伸手帮忙。”
杨张红因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干部根据杨张红家的情况,确定扶贫先扶志。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志平经常鼓励杨张红,劝他振作起来。“我当时劝他,闺女快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儿子也快上初中了,应该为了孩子好好干,让孩子有幸福的生活。以后想要在村里挺起腰杆走路,必须靠自己的努力,让大家看看咱干得也不孬!”张志平对记者说。
卢俊红除了正面鼓励杨张红外,还采用了激将法。“我对杨张红说,你看看你的邻居,和你年龄一样,人家都建了楼房,你还是三间老房子,自己去比一比……”卢俊红向记者介绍。
在村干部的鼓励下,杨张红鼓起了干劲儿,准备养猪。说干就干,2015年秋天,杨张红买了十几头小猪仔开始养猪。“我身体不好,外出打工怕人家不要,就和扶贫干部商量着是不是可以养猪。扶贫干部鼓励我养猪,让我参加县里举办的养殖培训班。扶贫干部还给我介绍了其他村的养猪能手,让我们同行之间好好交流。”杨张红说。经过几年的摸索,杨张红学会了选择种猪、母猪配种、母猪分娩、母猪哺乳、生猪育肥等全套养殖技术。2018年,杨张红获得5000元到户增收资金,并通过扶贫干部的协调获得两万元小额担保贷款。今年生猪价格高,杨张红上半年卖了30多头猪,现在还养着60多头猪。杨张红抱起一头猪仔笑着对记者说:“这可是‘金猪’呀!”
养猪成功了,杨张红脱贫的信心更足了。去年,他试种了0.8亩高架豆角,收入8000余元。今年,他又种了两亩高架豆角。这些天,杨张红每天早上都要采摘豆角去卖。“前段时间一天能摘400多斤豆角,一斤两块多钱,一天就能收入800多块。现在一天能摘100多斤豆角,一天最少收入200多块。”杨张红笑着说。
除了养猪、种豆角,杨张红还流转了16亩土地种花生。在其他村民眼里,杨张红越来越能干了。该村党支部委员杨红恩说:“张红这几年又是养猪,又是种豆角、种花生,真是越来越能干了。他的变化非常大,大家都看在眼里。”越来越能干的杨张红还担起了村里的公益岗位——打扫卫生。
如今,杨张红走在村里自然而然地挺起了腰杆。“感觉和过去不一样了,现在别说我去借50块钱,就是去借几万块钱,大家伙儿也愿意借给我!”杨张红说。
今年,杨张红的女儿出嫁了。这几天收花生,亲家还专门过来帮忙。说起以后的打算,杨张红说:“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帮俺找回了自信,找到了致富的门路。俺要好好干,不仅要扩大养殖规模和种植规模,还要建楼房过上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