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 峰 文/图
眼下,安阳县(示范区)3.6万公顷小麦已颗粒归仓。田野乡间麦香飘荡,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春季小麦的田间管理。然而,安阳县(示范区)克服疫情影响,狠抓农业生产,在特殊年景中再次端牢了“饭碗”,保障了粮食安全。据安阳县农业农村局历年小麦产量数据对比显示,今年,安阳县(示范区)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
疫情挡不住小麦丰收
“别看今年疫情闹得凶,咱们的小麦照样丰收。”6月12日,安阳县吕村镇种粮大户孙现彬看着堆积如山的小麦,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我种了1200亩小麦,收获72万公斤,平均亩产600公斤。”孙现彬说,“我的亩产还不算最高。专家组对辛村镇东贤孝村‘丰德存麦21’小麦实打验收,最高亩产达821.89公斤!”
今年,安阳县(示范区)夏粮生产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疫情期间春季干旱、倒春寒、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影响,3.6万公顷农田收获近27万吨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创历史新高。
疫情围困是如何突破的
及时的农技指导、充足的农资供应是保障小麦丰收的两大要素。疫情下,村村封控,交流不便,交通不畅,如何突围?
“网络送农技帮了我大忙。”崔家桥镇种粮大户老郭说。4月上旬虽然我市有场降雪,但是老郭提前3天就从安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组建的微信群中得知了消息。他按照提示,在下雪前打了抗冻剂,下雪后又及时中耕保墒、喷施叶面肥,将小麦受冻损失降至最低。
疫情期间,人员不宜聚集,传统的现场培训等农技下乡活动受限,安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便通过电视讲座、视频连线、公众号、智能设备等,将农技指导、技术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帮助广大农户扛住了倒春寒、防住了病虫害。
“小麦病虫害防治期间,农资门店受疫情影响不开业,弄不来农药、化肥,让人犯愁。后来,经过县农业农村部门协调,及时调来了农资,解决了难题。”瓦店乡种粮大户卫荣艳说。
在春耕备耕关键期,农资采购和运输成为农户关心的问题。为此,安阳县(示范区)全力支持农资企业加快复产。同时,开展“点对点”配送,并为农资运输开辟“绿色通道”,把生产急需的农资及时送到农民手中。
疫情中丰收的启示
“今年全县小麦丰收,是克服疫情、倒春寒、病虫害等不利因素后取得的,实属不易。”安阳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站站长王连生说,“疫情下做好夏粮生产,检验的是现代农业的应变能力。”
无人机喷洒农药、农村电商打通农资路径、农技专家网络在线“隔空问诊”……“无接触种地”“远程种地”大显身手,有效抵御了疫情冲击。如今看来,这场疫情非但没有造成小麦减产,反而促进农业生产转型升级,加快智慧农业发展的进程。
在高庄镇,大学生小陈因疫情影响返校推迟,留在家中帮助父亲农忙。在此期间,他向父亲介绍了一种通过手机APP控制浇水、打药、收割的智能种地方法,让全家人大开眼界。“将来,我要搞智能种地,保管比我爸种得更好、更轻松。”小陈说。
今年春节过后,不少一时无法返校的“90后”“00后”参与了农业生产。他们头脑灵活,喜欢用科技、创新来解决问题,在改善农业生产方面提出了不少奇思妙想。
“在这些‘90后’‘00后’身上,我们看到了从拼经验、拼气力向拼理念、拼科技、拼管理的转变,坚定了农业现代化这条‘金扁担’的发展方向。”安阳县相关负责人说,“这正是对未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生动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