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海平 文/图
“自从俺到公司上班,家里的生活比以前强多了,不用再到处借钱过日子。”5月20日上午,正在公司冷库装粉条的雷天林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65岁的雷天林是安阳县北郭乡龙凤村的贫困户,他提到的公司是安阳龙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龙凤村党支部书记王全印带领记者走出公司大院,指着对面的大片桃树林说:“这是立体种植示范园,土地流转66公顷,主要露天种植苹果、梨、桃、向日葵、冬枣,温室大棚种草莓、甜瓜、无公害蔬菜。”作为一家大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安阳龙凤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流转土地666公顷,目前已流转土地300公顷,主要包括生态园核心区、立体种植示范园、规范化农场示范园三大板块。
“在这里干活的村民都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一共有14户贫困户,公司给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平均日薪40元。”站在冷库里,王全印介绍,“我们村依托这个公司全力帮扶贫困户。村里一家贫困户有精神病人,我们帮他办了低保,公司出钱送他去看病,住院期间的衣食住行费用全包。”正在干活的贫困户七嘴八舌地向记者讲着村里和公司对他们的帮扶:通过土地流转,参与公司入股分红;公司提供公益性岗位,月薪不低于500元;“三夏”“三秋”的时候优先安排临时用工,每天工资都在30元以上……
“你光听他们说得怪热闹,恐怕还是一头雾水。我给你详细讲讲公司的扶贫带动模式和制度。”王全印告诉记者,第一种模式是公司按照每亩1000元的价格流转贫困户的土地,首付500元,根据农户自愿,剩余的500元可以直接向农户支付,也可以资金量化入股。公司每年年底按股金分享收益,并确保股金收益不低于银行同期利息。目前已有7户贫困户与公司签订了入股分红协议。王全印说:“比如种红薯的时候,公司免费提供土地和红薯苗,贫困户只需自己栽上红薯苗,公司派专人管理。到收红薯的时候,愿意要红薯的,就把自己种的红薯拉回家;不愿意要红薯的,公司按照市场价收购。”
接着,王全印向记者介绍了第二种帮扶模式:“为了让贫困户有活干、有钱挣,公司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长期稳定用工制度,优先为贫困户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主要从事农作物耕种及管理,还有门卫、看护、保洁等岗位,日薪30元至50元。我们安排贫困户张拨的在公司干门卫,一年能挣7000多元。”王全印领着记者走到冷库后面,指着大片农田说:“这是规模化农产示范区,占地3000亩,主要包括200亩大蒜、300亩红薯、200亩彩色小麦和2300亩大规模大田作物,通过规模化经营,达到农业机械化。这里平时活计多,就实行第三种帮扶模式,即公司根据运营实际情况,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提供临时用工,每天工资不低于30元。”公司实行严格的用工制度,贫困户在公司工作时间每月不少于15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超过8个小时。需要加班的,根据贫困户的身体状况和意愿,公司适当延长工作时间,并且支付每小时不低于10元的加班费。
58岁的村民桑海叶正在公司仓库挑选玉米种,她笑着说:“这个活儿轻轻松松就干完了,一个小时5元钱,一天就能挣四五十元。”桑海叶在公司种大蒜、种小麦、浇地,还给果树打过药,“公司有活儿俺就来干,干得多挣得多,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临近中午,在冷库给粉条装箱的村民回家了。王全印告诉记者:“俺生产的红薯粉条不掺任何东西,去年依靠电商平台卖了30万元。”走进和冷库相邻的电商销售公司,记者看到货架上展示着经过包装的绿豆面、红麦子、绿麦子、花生、黄豆、大枣、红豆、玉米面、粉条。电商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农产品每年的销售额有近50万元。王全印信心满满地说:“今年公司要注册商标,把俺村的农产品卖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