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 峰 文/图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安阳县(示范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扶贫干部吹响冲锋号角,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发起脱贫攻坚的总攻。他们促进贫困人口就业,推动扶贫车间复工,发展脱贫致富新产业……个个忙得热火朝天。
千方百计促就业
“有了这么好的工作,俺一定好好干。”4月8日,在河南天蕴泉饮品有限公司,新员工张庆丰感激地说。
张庆丰是崔家桥镇东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腿脚不便,靠种菜、政策帮扶于2016年脱贫,但脱贫质量不高。上个月,镇、村扶贫干部推荐他到河南天蕴泉饮品有限公司就业,当了杂物工,月薪3000元。
安阳县人社局就业办主任邵海兵介绍,自2月下旬复工复产以来,河南天蕴泉饮品有限公司等44家企业积极扶贫,吸收127名贫困劳动力就业,使他们有了更稳定的工作,增加了收入。
“没想到,困在家里的这个月,我还能临时就业挣钱。”北郭乡张王元村贫困学生马艳慧庆幸地说。马艳慧就读于东北大学,今年读大四,正准备考研。受疫情影响,学校还没开学,她闲在家中,既不能返校,又不便找工作,急得团团转。
3月中下旬,安阳县在全省率先开发了针对暂时无法返校返岗的贫困大中专学生疫情期间公益性岗位。马艳慧签了一个月的合同,成为村里的信息录入员。
现在,该县已有74名贫困大中专学生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签约公益性岗位,成为村里的信息录入员、疫情防控员、劳动力信息采集员、就业协管员等,聘期1个月到3个月不等,每月可领补贴1700元。
扶贫载体全复工
自复工复产以来,白璧镇后白璧村仿真花插花产业扶贫基地负责人张艳英的手机几乎被打爆,找她取货、交货的客户络绎不绝,光县内就有1700余人。
“我们复工复产这么快、这么顺利,得益于扶贫干部的支持。”张艳英坦言。该基地的插花原料仓库在县外,防疫期间交通不畅,取货困难。县、镇主要领导主动联系张艳英,协调办理通行证、健康证,发放防疫用品,为该基地复工复产扫平了障碍。
如今,周边乡镇、村庄的扶贫干部跑腿,到该基地取货,回去分发给群众加工。“扶贫干部上门服务,俺在家里等着就行。今年,俺已插花7500枝,能挣1000余元工钱。”后白璧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贾芹只说。
在永和镇陈市村,冯宝印扶贫服装加工厂又闻“机杼声”。“我们复工半个多月了。除了因孩子没开学需要在家看孩子的,其他工人都回来工作了。”冯宝印说。
“目前,全县扶贫载体如扶贫车间、扶贫基地、带贫企业、带贫合作社等全部复工复产。”安阳县扶贫办副主任路景龙说,“不过,扶贫载体复工复产仍存在防护口罩紧缺、个别生产原料不足等困难,各级扶贫干部正在加紧协调解决。”
探索产业找新路
4月7日上午,辛村镇邓伍级村的村集体大棚内温度达到33℃,近半米高的葡萄苗正茁壮成长,新栽的西瓜苗也露出了新叶。自从种上葡萄、西瓜,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董海群几乎天天往这里跑,引导贫困群众到大棚里打工增加经济收入。
“葡萄苗是去年12月栽的,明年开始有收益。今年,趁着葡萄植株还小,可以套种一季大棚西瓜,3月初栽苗,5月底挂果,比一般西瓜提前上市,能赚三四万元哩。”董海群说,“这是我们从别的种植基地考察学习来的。”
在高庄镇西崇固村,晚饭过后,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四清和妻子边聊天边麻利地给服装穿吊牌。
“这是镇里搞的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干部负责送货、拉货,俺在家里就能挣钱。”张四清说,“俺茶余饭后穿吊牌,啥也不耽误,10多天穿了七八千个,能挣100多元哩。”
眼下,该县各乡镇的不少村庄都在积极探索产业,谋求致富新路。各村依托农村优势,大力发展产业,种西瓜、辣椒、中药材,养兔子、羊、鹌鹑,加工内衣、食品……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