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任贵伟 文/图
3月27日下午,豆公镇扶贫办主任张晓英再次来到该镇南荆张村贫困户胡伏堂家中。坐在小板凳上,张晓英详细询问胡伏堂家目前的情况。“晓英经常来我们家,帮助我们申请了低保、企业带动项目、教育补助、产业奖补项目,帮俺家进行了厕所改造,过年过节还来送米、面、油……我们家已经脱贫了,生活越来越好了!”胡伏堂笑着说。
同事眼中的工作狂
1981年出生的张晓英于2015年被提拔为豆公镇扶贫办主任。4年多来,她坚守在扶贫一线,真正俯下身子抓扶贫、带着感情搞帮扶,将最美的青春奉献在扶贫路上。“脱贫攻坚是举全国之力开展的重大事业。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能参与其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张晓英说。
作为豆公镇扶贫办主任,张晓英每天都是超负荷运转。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她及时汇总各村每天的工作完成情况,制订第二天的工作计划,把各项事务罗列得井井有条,安排得妥妥当当,才会安心回家。同事任明坤说:“晓英是个工作狂,工作起来忘记吃饭、工作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扶贫工作无小事,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实干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为了豆公镇的脱贫攻坚工作,为了豆公镇的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我无怨无悔。”高强度的工作使39岁的张晓英有了许多白发,颈椎病也找上了她。有时腰痛得不能坐着工作,她就把电脑垫高站着工作,直至疼得站不起来才去医院检查。医生让她在家休息,但她在家休息时,仍时刻关注扶贫工作,及时认真安排相关工作。
推进产业扶贫
帮助贫困群众增加收入
3月27日下午,张晓英来到晁寺村产业扶贫就业点查看运营情况。该产业扶贫就业点今年1月建成投产,现有工人31人,其中贫困人口6人。
为了帮助贫困群众增收,张晓英大力推进产业扶贫就业点建设。2019年,全镇建设加工型扶贫就业点3个,张晓英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和就业点吸纳本地群众、贫困户就业,全镇新增102人就近务工。豆公镇依托美佳果蔬、宝康农资等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到户增收、产业奖补等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万亩大桃标准化产业示范区。该镇充分利用消费扶贫政策,积极与安钢集团对接,由安钢集团工会拿出50多万元,采取“以购代捐”的方式购买李大晁村14万公斤鲜桃发放给2万多名在岗职工,实现了职工有福利、农民有收入、脱贫有希望的三赢局面。同时,该镇创新举措,拓宽销售渠道,改变过去单一产地批发销售模式,逐步拓展网上直销。2019年,该镇依托天猫、美淘等电商渠道年直销鲜桃200万公斤,有力改变了单一销售模式下经销商压价收购的局面,有效提高了贫困群众收入。
真心付出赢得认可
张晓英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历次动态管理工作期间,她带领豆公镇扶贫办工作人员对全镇20个村的情况一一进行排查核实,重点对新识别贫困户进行全面摸底。3年来,她带领豆公镇扶贫办工作人员高质量完成动态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要求完善乡级档案,将贫困村村级档案细化为22项,非贫困村档案细化为16项,严格分类归档。作为南荆张村的脱贫指导员,她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对南荆张村11户30人进行一一走访调查,关心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她的真心赢得了贫困户的认可,贫困户也总是想着她。每次入户,胡伏堂等贫困户都要求她留下来吃饭;贫困户自己种的菜、树上结的果子也想让她拿回家吃,她总是婉言谢绝。
优秀的业绩和领导的认可,让张晓英充满动力,但提到家庭、家人,张晓英满怀愧疚。由于长期早出晚归,张晓英没法照顾家庭和家人,孩子的学习不能辅导,父母的身体她没时间关心,邻里甚至都以为她调动工作了。有一次,张晓英的女儿在学校发烧,给她打电话,而她正在给帮扶责任人开培训会,不能陪女儿去看病,只好让女儿自己去卫生室找医生量体温、打针。还有一次,张晓英的母亲外出时晕倒,家人给她打电话,让她去医院。那时她正在迎接上级对迁民屯村的考核,匆匆给弟弟交代了几句,含着眼泪又回到了检查现场。其实,家人也很理解她,张晓英的丈夫说:“我们常常说她,是想让她多关心关心自己的身体,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干工作。”
张晓英脚踏实地、甘于奉献,赢得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也深深感染着身边人。在她和全镇扶贫干部的努力下,豆公镇大力发展扶贫产业,落实各项精准扶贫措施,截至2019年年底,全镇脱贫477户1849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3%,脱贫攻坚成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