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守望相助、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8月20日至9月20日为慈善月,我市开展了“慈善一日捐”“99公益日”等活动,市民和网友纷纷参与其中,以实际行动传播着真善美。今天的时评我们一起聊一聊慈善的话题。
人人皆可慈善
□邓娴
“中华慈善日”“99公益日”“慈善月”,这段时间,我市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开展了“慈善一日捐”、网络捐款等一系列慈善活动,助学、孤儿基本医疗保险救助、助力乡村振兴等,市民和网友热情参与,传播着真善美。
一座城市,不仅需要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需要向上向善的精神。古都安阳就是这样一座有爱的城市,慈善组织时常开展一些生活救助、助医、助学等帮扶活动;民间公益组织也经常开展一些公益惠民活动,比如,节假日慰问、组织残障人士观影等;遇到突发疫情、洪水等灾害,市民以捐款捐物、志愿帮扶的实际行动践行善行义举,在古城中传递着向上向善的力量。古都安阳,因为慈善而更加温暖。
慈善事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目前,我们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新征程上,慈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就要发挥慈善事业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比如,助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人关心关注乡村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变美、产业兴旺。因此,我们要把更多的慈善力量倾注到乡村振兴、扶危济困等方面,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另外,奋斗路上时不时会遇见阻碍前进的“风雨”,比如疫情、灾情,这时,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慈善、公益的力量,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帮助灾区迈过沟坎。
催旺“慈善火炬”既需要慈善组织落实好扶持政策,也需要普通大众的星星之火。相关部门要落实好税收优惠、扶持政策等激励措施;根据互联网时代发展需要,创新慈善形式;做好群众身边的慈善,引导慈善资源向基层倾斜。同时,人人皆可慈善。我们每个人都可用自己的方式参与慈善活动,可以跑步捐、一日捐,可以参与公益组织的帮扶活动,也可以选择购买农产品、残疾儿童的绘画作品等,都是对受助群体的关爱和支持。另外,相关部门要对一些慈善组织尤其是网络平台加强监管,保证每一笔善款都能有效发挥作用。
慈善人人可为,而人人行善,可为更多人带来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让我们携手,让日行一善成为一种日常行为、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落实完善公益捐赠税收优惠
□高倩
最近,本报刊发《汇聚慈善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一文,对全市的“慈善月”“慈善一日捐”“99公益日”活动答记者问,其中提到企业和个人参与慈善捐赠的,可以享受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无疑是很多人关心关注的问题。
参与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是鼓励人们行善的重要手段,保护了公众慈善捐赠的积极性,对慈善捐赠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标志着我国慈善捐赠事业往前迈进一大步。近年,很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慈善事业,为他人、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参与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从捐赠人的角度出发,是对他们爱心行为的认可与支持,也营造了关心支持慈善组织、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有助于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慈善公益事业,在全社会形成慈善人人可及、人人乐为的氛围,共襄善举。
事实上,我国对公益性捐赠减免税政策早已有相关规定。《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提到,企业发生的公益性捐赠支出,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部分,准予扣除。在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参与慈善捐赠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和捐赠个人的个人所得税有一定优惠政策。不仅如此,在契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税种的相关规定中,也涉及一些关于捐赠行为的税收优惠。事实证明,只有不断完善相关法律规定,提高税收优惠比例、扩大享受优惠的范围等,才能汇聚更多慈善力量,促进慈善事业发展。
2021年,江苏省仅在腾讯公益平台的捐赠数据就达1093万人次5.15亿元,捐赠金额和人次位居全国第四位。这样的成果源于当地自古有崇德向善、乐善好施的慈善文化。近年,当地更是通过“江苏慈善奖”评选表彰,树立了一批家喻户晓的慈善典型。这也提示我们,建立健全对捐赠人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制度,可以保护慈心善举,让好人做好事有好报,让好人无后顾之忧,弘扬向上向善的慈善文化,凝聚起多元参与的慈善力量。
完善慈善捐赠的税收优惠政策,还应强化对慈善捐赠的税收监管,完善征管措施。我们可以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明确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加强对公益性社会团体财务机制、捐赠款项使用的监管责任,避免监督的缺位、越位和错位。这不仅是对捐赠人的公平,更维护了捐赠人的权益,保护了慈善力量,有助于推动我市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互联网公益大有可为
□高咪
互联网公益就在我们身边。从我市今年上线“安阳慈善助乡村振兴”“醉美西裴乡村振兴”项目,到各社区、乡镇开展“一起捐”“一元捐”网络募捐活动,如今,公益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人人可为,时时可为,处处可为,网络公益日渐成为一种潮流。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人们参与慈善活动更便捷、更多元,做公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腾讯公益发起设立“5·8人道公益日”,线上超过322万人次参与支持,筹款金额超2.3亿元,数字公益发挥重要作用。不仅是在公益活动日,平时,网络公益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可以迅速传播,激发广大网友的参与热情,形成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在互联网公益中,做公益不止局限于一时一地,而是随时随地可以参与公益,利用碎片化时间实现“想捐就捐”。互联网公益参与互动性强,传播更广,例如,“一块走”线上公益捐步小程序,用户只需日常走路并将微信运动记录的步数捐出,就会获得相应的公益金,用于支持对应的公益项目。这种“传播+捐赠+泛行动”的互联网公益新模式,降低了公众参与公益活动的门槛,让公益融入走路、学习、阅读等日常生活场景,人们在一举一动中就可为公益助力。此外,依托数字技术,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互联网公益改变了慈善机构只能依赖银行汇款和募捐的传统模式,降低了筹款门槛,方便民众捐赠。抖音、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也极大地提高了公益慈善传播速度,激发公众参与热情,互联网推动公益凝聚大能量。
然而,在互联网公益发展壮大之时,也存在利用公众善心进行营销操作,这有损公众的信誉、不利于公益事业健康发展。 要打造健康可持续的网络公益生态,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担当,也更需要网络公益组织与平台承担起主体责任。社会不断健全监督机制,让参与者成为监督者,让公益活动变得更有效率、更加透明。当然,公众参与网络活动时也要擦亮眼睛,选择权威的平台与机构,发现问题及时举报,共同守护好网络公益的一片蓝天。
期待“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指尖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文明的一种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