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在日常褶皱里拥抱世界(影评) ——电影《我们终将和世界握手言和》的四重和解主题

□高兴福

近日,一场安阳籍女演员杨静儿参演的电影《我们终将和世界握手言和》将我吸引进了影院,这部挂着“脱力系”标签的小众电影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细节意象,构建了一个关于现代人寻求内在平衡的视觉寓言。坐在雨地、长椅对话、放飞气球、沙漏计时、青鸟飞翔等意象共同编织了一幅四重和解的辩证图景,在哲学、美学与社会学的交会处绽放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与自然和解的禅意境界。中年男主人公坐在雨地中的场景是电影的美学高峰。滂沱大雨中,他独自坐在泥泞的土路上,任由雨水浸透衣衫,镜头缓缓推近,捕捉到他脸上交织的雨水、泪水、微笑。这一场景令人想起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境界。主人公在与自然的直接对话中,体验到了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顿悟时刻。雨水的洗涤功能在这里具有双重象征——既洗去都市生活赋予他的异化外壳,也涤净他内心的困惑与焦虑。

与家庭和解中的存在主义领悟。公园长椅上,男主人公与陌生女子的对话成为影片的哲学注脚。女子的微笑中弥漫着灿烂,“无物永驻”四个字在空气中凝结成哲思的露珠。女子讲述的故事成为主人公理解家庭关系的隐喻镜像。她与丈夫的关系印证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差异与矛盾不是关系的终结,而是更深层次理解的开始。家庭不是完美的乌托邦,而是在不完美中相互包容的艺术。通过长椅女人的故事,主人公领悟到了家庭和解的真谛:接受变化,拥抱无常,在流逝中把握永恒。

与社会和解的象征性仪式。主人公在天台放飞红色气球的场景极具视觉冲击力。气球缓缓升空,逐渐消失在蔚蓝天际,象征着他主动释放了对社会预期的执念。气球的脱手不是放弃,而是解脱,是从社会定义的成功中解放出来。告别职场的一幕则更加直白地展现了与社会和解的辩证过程。主人公平静地将沙漏计时器倒置,这一细微动作意味深长。主人公通过这一动作,重新夺回了对时间的主导权,实现了与社会节奏的和解。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诗句,恰当地描述了这种通过内心安定而获得的社会性和解。

与自我和解的意象化表达。在主人公完成四重和解后,青鸟自由飞翔。这一意象取自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青鸟》,代表着幸福与自我实现。青鸟从被困到释放的过程,视觉化地呈现了主人公内心从分裂到整合的转变。

沙漏计时器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时间计量工具的变化象征着主人公时间观念的根本转变。他认识到,真正的自我和解不是追求永恒不变,而是学会在变化中安住当下。这种转变使得他最终能够与自我达成和解,不再被时间焦虑所驱使,而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这与尼采“成为你自己”的呼吁不谋而合,也呼应了王阳明“心外无物”的哲学——与世界的和解最终需要通过内心的澄明来实现。

在当代社会普遍焦虑的背景下,《我们终将和世界握手言和》提供了一种生活想象:和解不是失败主义的投降,而是在认识到世界与自我的有限性后,依然能够拥抱生活的勇气。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存在褶皱,但我们还要微笑着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