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亚伟
政协提案是委员为城市发展“把脉开方”的“金点子”,办理落实是将其转化为民生“真实惠”的关键。今年,市政协创新推出提案办理“一线看”模式,聚焦“深入一线察实情、现场督办促落实”,通过实地走访、跟踪问效,推动提案办理更贴民意、更具实效,让委员智慧切实惠民、利民。
在“一线看”模式的推动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积极作为,在提案办理中精耕细作、下足“绣花”功夫,截至目前承办的26件政协提案中22件已办结,诸多民生提案正从纸面变为现实。
高位推动 共筑惠民坚实根基
今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承办的26件政协提案里,涉及物业管理的有11件,充分反映出市民对提升小区物业治理效能、改善居住品质的迫切需求。
为积极回应这一诉求,依据全市“未诉先办”月调度会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要求,市领导牵头组建了全市物业管理工作专班,构建起“建机制、教方法、学典型”工作体系,并将物管会建设作为核心抓手,全力推动物业服务提质增效。截至5月27日,市区858个物管小区中已有730个成立物管会,成立率高达85.1%。
城市更新、古城改造整治复兴等领域的提案办理成效显著。5月3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调研组对安阳历史文化名城和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给予高度评价。该项目从规划到实施,充分吸纳了委员们关于保护历史风貌、提升街区功能等建议。如今,古街古巷焕发出新的生机,既保留了历史韵味,又满足了现代生活需求,成为提案办理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惠及民生的生动例证。
机制创新 搭建民意沟通桥梁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构建起提案办理“一把手挂帅、分管领导牵头、责任科室包案”三级责任体系和跟踪监督问效的“3+1”工作网。任务下达后,分管领导迅速召集责任科室,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各方责任。
在“古城更新与重塑”重点提案办理中,承办单位积极协调相关县(市、区)与施工单位,加快推进古城路面整修、管网入地、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委员深入现场调研,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如合理规划商业布局、注重文化元素融入等。承办单位与委员协商,合力打造我市文旅融合的古城改造新典范。
在“建立新住宅小区联合验收机制”提案办理中,承办单位反复与水气暖公司沟通协调,统一操作流程和质量标准。经过不懈努力,该机制于今年3月1日顺利实施,有效解决了新住宅小区水气暖设施验收环节多、周期长等问题,提高了验收效率,保障了居民的入住需求。
提案办理期间,督导组每周召开政协提案督办会,总结办理成效、协调解决难题,并将各科室承办件数、周办结量、累计办结率等数据汇编成《督查专报》,以此压实工作责任,确保办理成效,通过“已办结提案持续回访、在办提案攻坚突破”闭环管理模式,精准发力每个环节,切实回应每一个民生诉求。
为进一步畅通沟通渠道,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创新推出“政协委员联络员”机制,精心挑选业务骨干担任“提案管家”,搭建24小时在线的微信互动交流群。委员可随时提出意见和建议,该局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接收并落实,实现提案办理全流程与委员智慧紧密契合、同频共振。
以“老旧小区改造”类提案办理为例,承办科室深入相关县(市、区),围绕“定小区、定标准、定时限”广泛听取委员的细化建议和居民的实际需求,通过与委员深入协商,就“定范围、定内容、定方案”达成一致,让改造工作精准契合民意,推进成效显著。在保障性住房领域,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起草《安阳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时,积极采纳委员提案建议,计划优先把棚改安置房富余房源转化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构建起梯度化住房保障体系。
靶向督办 奏响惠民温暖乐章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始终坚守“以落实为核心”的提案办理理念,将工作聚焦于“办实事、求实效”,对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全力以赴、攻坚克难。
以“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这一热点提案为例,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构建起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对全市住宅小区充电设施短板展开“过筛式”督导检查;印发《关于下达市区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指标的通知》,明确建设标准与完成时限,推动充电设施建设从蓝图规划变为现实场景,让委员建议切实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便利。
事实上,靶向督办的成效远不止于此,已延伸至多个领域。在物业管理方面,创新推出物业服务“红黑榜”制度,有效破解监管难题,激励物业服务企业提升服务质量;在供热保障上,加速推进供热老旧管网“冬病夏治”,为冬季供暖筑牢坚实基础;在房地产领域,扩大“纾困基金”覆盖范围,积极推进“保交楼”工作。这些举措化作百姓身边实实在在的“小确幸”,让城市发展更有质感、民生福祉更有温度。
当提案办理从“单向落实”迈向“双向奔赴”,住建人与政协委员携手绘就的民生画卷正徐徐铺展。提案成效如何,群众心中自有一本“明白账”。用心用情办理,提案方能成为城市发展的强劲“助推器”、民生冷暖的精准“温度计”。在全市412件政协提案办理的接力赛中,提案委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一线看”模式为抓手,推动承办单位以实干回应百姓期待。
评论
“绣花”功夫怎么“绣”
□李涵
政协提案里的“金点子”,如何变成群众身边的“真实惠”?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提案办理中以“绣花”功夫破题,用精准治理的针线,用委员智慧织就民生改善的生动图景。
“绣”好民生答卷,先要找准“起针点”。面对物业管理难题,该局抓住物管会建设这个“牛鼻子”——由政府领导牵头组建工作专班,短短数月实现市区85.1%物管小区成立物管会。这种从民生热点问题切入、以制度创新破题的做法,体现的正是“精准滴灌”的治理思维:把群众的期待转化为可量化、可落地的工作指标,让治理资源直抵基层末梢。
穿针引线,需要“双向用力”。提案办理不是“政府单干”,而是“政企民共绣”。在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中,委员提出的“文化元素融入”“商业布局优化”等建议,被纳入规划方案,让委员智慧实时介入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项目,实现“群众想改什么、委员建议什么、政府就落实什么”的良性互动,让提案办理从“单向落实”变为“双向奔赴”。
“绣”出实效,关键在“针针见血”。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难等“小事”,在靶向督办中成为攻坚重点:建立市、县(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机制,明确充电设施建设标准和时限,让“规划图”变成“实景图”,实现从解决“个案”到破解“一类问题”的治理升级。
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实践看,“绣花”功夫的精髓在于“精准”:精准对接民意诉求,精细落实责任,精密构建机制,织密办理落实的“经纬线”。政府部门把提案办理当作“穿针引线”的细活,在民生小事中见真章、在协商互动中求实效,就能让委员的“金点子”真正变成群众的“好日子”。
这启示我们,基层治理的温度,就藏在一针一线的精准发力中——把每一件民生小事“绣”进城市发展的蓝图,才能织就群众满意的幸福画卷。